作者: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赏析

描写伤怀的古诗词精选诗词中流露着的真情你都读懂了吗

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动手杖溜达江头,站在芳洲上,只瞥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赏析柳絮随风飞舞,落花逐水飘流,这是暮春的特有景致,但却勾起了墨客的无限感伤。
在墨客笔下,柳絮和桃花人格化了,像一群势利的小人,它们对春天的流逝,丝毫无动于衷,只知道乘风乱舞,随波逐流。
这正是墨客痛楚的缘故原由。
这里面,寄托了墨客对阴郁现实的深刻不满,和政治空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后来桃花柳絮也就成了一样平常势利小人的代名词。

村落行

作者: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喷鼻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落桥原树似吾乡。

赏析: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经微微变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着兴致格外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悄悄聆听夜晚,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下的数座山峰。
棠梨的落叶红好似胭脂般红艳的颜色,喷鼻香气扑鼻的荞麦花洁白的犹如雪一样平常。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溘然以为很惆怅,原来村落庄的小桥原来像极了我的家乡!

《村落行》这首诗以村落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述了山野迷人的景致,以蕴藉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墨客拳拳思乡之情。
诗中,写景与抒怀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怀打伏笔,抒怀是为写景作结的。
墨客的心情由悠然至痛惜的变革过程,正从这“两结合”中真切地反响了出来。
这是一首景致如画的秋天景色诗,也是一支宛转动人的思乡曲。
从中,可窥见王诗简淡清新诗风之一斑。

乡思

作者: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赏析:

人家说日落的地方是天涯 ,我能瞥见日落的地方也便是能看到天涯,却看不见我的家, 我已怨恨层层群山把我和我的家分隔, 可层层的群山还是被无尽的云朵所遮盖。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绪。
落日薄暮,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域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
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薄暮时所滋长的浓郁乡思。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

通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彷佛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开始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富丽的辞藻;它只是用阐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长相思

作者: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赏析:

汴水长流,泗水长流,流到长江古老的渡口,遥望去,江南的群山在默默点头,频频含羞,凝聚着无限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哪儿是尽头,伊人呀,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
一轮皓月当空照,让我俩牢牢偎傍,倚楼望月。

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
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
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弯曲,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
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长了愁思的绵长。
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措辞,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繁芜感情。
特殊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陪衬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传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无题

作者: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飘蓬。

赏析:

昨夜星光残酷,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相互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该当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所谓“无题”诗,历来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的。
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彷佛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而巳。
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
先写筵会时地;接着写形体相隔,人情相通;再写相遇的情意绵绵;末了写别后离恨。
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

天净沙·秋思

作者: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薄暮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曩昔西沉下来, 流落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构造风雅,平仄起伏,抑扬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
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
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公众秋思之祖\"大众(《中原音韵》)更被王国维夸奖其秋思为小令之最佳者。
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薄暮时候孤寂无依的凄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巴山道中大年夜有怀

作者: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域春。

渐与骨肉远,转於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嫡岁华新。

赏析:

这首诗是墨客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
墨客身在异域,深感羁旅艰危。
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墨客落寞情怀。
五、六两句写阔别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
末了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
全诗用语朴实,抒怀细腻。
离愁乡思,发泄无余。
个中“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一句,从王维《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案亲僮仆”化出。
本诗作为“万里身”、“异域人”的深绘,更加悲恻动听。

更多经典古诗词请关注@诗词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