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怀民亦未寝”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许多人看到这个可能都愣住了,这又是什么梗?笔者辗转经由几个路子也没找到这个梗的确切出处,搜索创造这句话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很短,篇幅和一些诗词的引言差不多,我们不妨抄录于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昼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篇幅短小,记叙的事情也极大略,写的是苏轼在某一个夜晚看月色不错,就到承天寺这个地方找这个叫张怀民的老友,一起去闲步赏月,结尾处苏轼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大文豪自命“闲人”,大半夜的不睡觉叫上老友出来赏月,的确是一番难得的闲情逸致,但“怀民亦未寝”这个梗的爆红盛行,与这种闲情逸致貌似关系不大,它来源于别处。
与这个话题干系的,是微博上流传的一段搞笑音频,音频里是一个人半夜叫门,要叫醒一个叫“怀民”得甜睡的人。这个“怀民”已然呼呼大睡,但还是被弗成一世的呼叫声和拍门声叫醒。将这个音频和苏轼的文章结合起来,算是终于创造这个梗到底在讲什么了。那么这个苏轼的老友张怀民,究竟是何许人呢?
他和苏轼一样,也是被贬官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寓居在承天寺。他曾在住所之旁建起一座亭台,以纵览大好河山的美好风光,苏轼为之命名为“快哉亭”。关于这个“快哉亭”,苏轼的弟弟苏辙还写有一篇《黄州快哉亭记》,在文章中表明张怀民这个人虽然屈居于主簿文书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开阔,绝不把贬官这些事放在心上,空隙之时游览山水、熏陶脾气,身处困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低廉甜头力和品质清高超逸的人。这就难怪他和苏轼能成为好友,并且苏轼大半夜还跑去把他喊出来一起去闲步赏月,丝毫不怕打扰到他了,所谓志同道合者为朋,意气相投者为友嘛。
由于苏轼在写这篇文时,已经是他被贬到黄州的第四个年头了。在历史上著名的一场笔墨狱“乌台诗案”之后,他被贬到黄州做了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近乎被流放的环境下,他难免心情忧郁。但是,就像他的老友张怀民一样,他也懂得自我排解,保持旷达乐不雅观的人生态度,寄情于山水之间,相忘于江湖之上,夜里看月色尚好,还不忘叫上老友一起月下溜达,赏月谈心。
在刚才提到的那段搞笑音频下面,点赞数最高的评论是这样说的:
“虽然网友阐明得很搞笑,但是我还是乐意相信张怀民还是和苏轼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是在一起彻夜长谈,两个小老头一起在庭院里闲步,将竹影比作藻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我乐意相信他们那时是纵然失落志却依然浪漫的人 ”。
“纵然失落志却依然浪漫”,看来网友们的关注点在笑点之外,并没有忘却去读懂两位古人的旷达情怀,对照着如今内卷激烈的惨烈事实,拥有一种“纵然失落志却依然浪漫”的情怀和蔼量气宇,是十分难能名贵的。
实在苏轼月夜探友很随意马虎让我们遐想到那个“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故事,那是一则出自于《世说新语》中的著名典故,是说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在一个大雪夜里,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去看望自己的好朋友戴逵,于是令人驾船前往。船儿整整行驶了一夜,拂晓时,终于到了朋友住的地方,可王徽之却溘然要仆人撑船回去,仆人莫名其妙,诧异地问他为什么不上岸去见戴逵。这时候王徽之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意思是我本来是一时兴起才来的,如今兴致没有了,当然该当回去,何必一定要见到戴逵呢?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随心任性,何其洒脱!
比较之下,如果按照搞笑音频中设计的情节,苏轼大半夜哐哐哐砸门非要叫醒甜睡的张怀民,这不是张怀民不解风情,这是苏轼他老人家不解风情了。
此外,还有一则典故,不那么出名,同样是和拜访他人有关且同样有趣。据禅宗文籍《五灯会元》记载,唐朝墨客李翱在任郎州刺史时,听说居住在药山的惟严禅师是位得道高僧,几次派人去请惟严禅师,但都不肯来,于是李翱只好亲自到山里拜访惟严禅师。李翱进了寺庙中,惟严禅师却坐在蒲团上,连一眼也不瞧刺史。酒保说:“太守在此。”太守是汉代的官职,相称于唐朝的刺史。禅师仍旧不应,李翱的性子很急,就说:“真是见面不如有名!
”禅师这时才开口说:“太守!
你怎么贵耳贱目呢?”李翱听了有所悟,躬身问:“如何是道?”禅师用手指指天上,又指指地下,问:“会了吗?”李翱回答说:“不会。”禅师又说:“云在上苍水在瓶。”李翱欣然作礼,并作了一首有名的诗偈:“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上苍水在瓶。”
有一天傍晚,惟严禅师登山闲步,忽然云雾散开,玉轮露出了身影,禅师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了起来。笑声传到了周围十几里外还听得到。第二天清晨有人来问,僧徒们说:“昨夜和尚在山顶大笑。”李翱听说此事,为药山惟严赋诗一首:“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李翱赠惟俨禅师的这两首诗,个中“云在上苍水(或作‘宵’)在瓶”和“月下披云啸一声”,是千古流传的名句。李翱这一番拜访,访出了禅悟,访出了禅趣。
犹如之前在讲苏轼的文章时所讲的那样,对照着如今内卷激烈的惨烈现实,我们有必要像苏轼、张怀民那样学会自我开解,自我排解,培养一种旷达的心胸和浪漫的情怀,也要学习王徽之那种随心而行的洒脱和惟俨禅师“月下披云啸一声”的狂放超逸,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出世与入世之间的转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时候我们的确须要回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去汲取生存、处世的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