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水名远扬

玉泉山是北京西郊的主要名胜。
至于何时有玉泉这一名称,没有确切文献记载,但玉泉山得名于玉泉,却是毫无疑问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玉泉山真正名贵之处在于水,而不是山。

玉泉山看似一普通小山,却因玉泉山之水声名远扬。
从北京建都开始,玉泉山之水便与皇城离宫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论是金朝建立中都,还是元朝建造大都城,以至明朝建紫禁城,乃至清朝培植三山五园,都须要利用玉泉山的泉水来办理水源问题。
后来乾隆称玉泉为天下第一泉,解释玉泉山泉水的主要性。

真正考证起来,辽朝并不决都北京,辽南京(今北京)仅仅是一处陪都而已。
北京正式建都是在金朝,当时北京称燕京。
据《金史》记载:“贞元元年三月乙卯(1153年4月21日),以迁都诏中外。
改元贞元,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中京为北京。
”从这时算起来,北京建都到现在已经有871年。

清帝赋诗 独爱玉峰塔影

金世宗期间,玉泉山的泉水便是大宁宫太液池的上游水源。
金章宗期间,玉泉山成为北京西北郊的名胜。
章宗在玉泉山建有行宫,曰芙蓉殿。
玉泉山也因此逐渐被众人所知晓,金朝礼部尚书赵秉文曾写道:“夙昔逰名山,出郊气已豪。
薄云不解事,似妒秋山高。
”章宗到玉泉山避暑,在《金史》中有多处记载。
明代文学家李濂诗中也写道:“章宗避暑玉泉山,宫女随銮到此间。
昔日翠华欢舞地,于今犹见五云还。

元朝兴建大都城,修通惠河,形成瓮山泊(今昆明湖)通往大都城的黄金水道。
朝廷专门开凿金水河,把玉泉山的泉水直接引入大都城内,以供宫廷园林用水。
彼时的玉泉山被列为禁地,玉泉山之水也专为皇家所用。
《元史》中记载“禁玉泉山櫵採渔弋”、“金水河濯手有禁”。
元朝中后期,玉泉山周边已经建成西郊寺庙园林景区,人们欲游览西湖(今昆明湖),都需前往玉泉山。
元朝著名诗文大家王恽有诗曰:“山腰一迳转云萝,照眼平湖涨碧波。
形胜左蟠辽海远,风烟还觉玉泉多。
”元朝文学家顾瑛描写玉泉山之水的诗句,颇具意境:“玉泉之水金为扉,北风卷叶山无衣。
白马双行绿云路,渺渺秋芜起烟雾。

明朝初年定都南京,金水河道荒弃,毁失落殆尽。
直至永乐年间迁都北京,遂另辟河道,引玉泉山水流经瓮山泊,再到积水潭,分流入内城和汇入通惠河故道。
从玉泉山到积水潭这一段河道被称为“玉河”,取玉泉山水之意。
明朝墨客孙永祚描述得很形象:“玉河水出山下源,一泓弥弥茱萸繁。
石棱铲刓凿鬼斧,石窦嵌空留仙门。

清朝从康熙帝驻跸玉泉山开始,玉泉山就成为皇家园林,直至清朝灭亡。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玉泉山静明园正式命名。
康熙帝有诗云:“西山初夏玉泉清,暮雨随风满凤城。
四野皆沾比屋庆,八荒尽望乐丰盈。

“玉泉趵突”是乾隆钦定的八景之一。
此处景致最初被誉为“玉泉垂虹”,乾隆还写有《玉泉垂虹》诗:“涌湍千丈落垂虹,风卷银涛一望中。
声震林梢趋众壑,光浮练影挂长空。
跳波激石珠丸碎,溅沫飞花玉屑红。
自此恩波流处处,公田时雨泽应同。
”后来乾隆多次到玉泉山嬉戏,认为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并没有形成瀑布,不能叫“玉泉垂虹”,而泉水“喷雾如珠”,很像济南的趵突泉,以是就改为“玉泉趵突”。

玉峰塔影景致美

乾隆曾六次南巡,期间在苏州、杭州、江宁、嘉兴等地多次阅兵,校阅阅兵军队操练,整饬营务,对所到之地的地方官员予以考察、赏罚、升降。
其余,他还游遍江南名胜,不雅观古赏景,悦目怡心,赋诗唱和,题字留念,广写匾额。
听说玉泉山上建起玉峰塔,就和乾隆下江南有关。

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的金山寺见到了高大巍峨的慈寿塔,遂命人将塔绘成图,回北京后于玉泉山主峰上建起了玉峰塔。
玉峰塔是一座七层宝塔,塔高47.7米,全身浅杏黄色,檐角下悬有塔铃,塔顶由八条垂脊交汇而成,上置葫芦宝珠形铜刹。
塔中供奉有定光佛像(燃灯佛),因此也被称为定光塔。
玉峰塔的确切建造年代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到现在已经265年。

随着三山五园西郊皇家园林全面建成,玉峰塔的阵势优胜得以彰显,逐渐成为玉泉山静明园的标志性建筑。
不论是自昆明湖东堤西望,还是站在喷鼻香山向东远眺,玉峰塔就像玉泉山上的一颗残酷明珠,毅然矗立在不远处。
又或者站在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之间,登高顾盼,玉峰塔始终清晰可见。
晚清大学士宝鋆曾经站在阅武楼,望着玉峰塔,即兴赋诗:“阅武镂前秋草深,重阳景象屡晴阴。
玉峰塔影如招手,待我登高鸾风吟。

乾隆帝也曾站在玉峰塔最高层远眺。
试想一下当时的情景,走上玉峰塔顶,东望可见郁郁葱葱中的北海白塔,西眺可见在晨辉中泛着金光的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北瞻金山丛岭中的景泰陵园一览无余,南瞰一望无际绿叶芃芃的稻田麦场尽收眼底,俯视脚下便是清漪园碧波粼粼的昆明湖。
乾隆帝不由诗兴大发,欣然赋诗道:“八面透玲珑,明标内外空。
意为身口本,法离有无中。
这天闲成陟,三春景不穷。
问予喜何在,阿那麦芃芃。
”乾隆帝在多首诗中都曾提及玉峰塔,例如“峰头窣堵知何似?削玉为簪插玉蓉。
”“回望玉峰塔,岧峣天半矣。
”“玉峰塔影近窗外,万寿山光远镜中。

清朝多位天子都有描写玉峰塔与玉泉山的诗词,这是一个值得把稳的有趣征象。
嘉庆帝有诗云:“嘉稻千畦通海甸,平湖十里接清漪。
”道光帝写下玉泉山诗:“玉峰塔影波心映,烟霭菲菲卷碧池。
”咸丰帝也曾写道:“玉峰塔影印澄泓,第一泉真分外清。
”同治帝留下诗句:“灵液养从丹嶂底,璇源涌自翠峰前。

玉峰塔与玉泉山的独特风景,引得文人大臣们挥毫泼墨,留下浩瀚俏丽诗篇。
清词大家纳兰性德的诗颇显清冷:“芙蓉殿俯玉河寒,残月西风并马看。
十里松杉清绝处,不知晓雪在西山。
”关中墨客屈复的诗词寓意深厚:“北望玉泉山势高,东来日夜注空壕。
如何亦受沟渠水,流入宫墙作海涛。
”田园墨客魏燮均的诗充满乡野意味:“参差塔影列烟鬟,贝阙飞楼缥缈闲。
几片秋云遮不住,隔湖遥望玉泉山。
”宗室官员宝廷的诗句透着清流:“翠峦曲曲水潺潺,直把西湖移此闲。
不必雷峯不雅观塔照,七层塔立玉泉山。

清朝近三百年间,玉泉山之水与西山泉水便是北京城最主要的地表水源,玉泉山水汇入昆明湖,不仅灌溉京西农田,美化西郊园林,乃至对北京城培植和市民生活都起到主要浸染。
当然,玉泉山之水也是清朝主要的宫廷御用水,宫里一样平常依赖水车到玉泉山打水。
《天咫偶闻》记载:“宫中所用,则取玉泉山水,民间不敢汲也。
”《清稗类钞》也有记载说:“若大内用水,则专取自玉泉山也。

如今站在颐和园西门外,玉峰塔即在近前,遥望西山郁郁苍苍,远处的建筑房舍在绿色原野中模糊约约,看到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欢畅鼓舞。

北京的美好,不止在于山水,还在于北京的文化,更在于造就北京的人们。
过去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开辟培植了北京城,本日的人们依然连续培植着俏丽北京,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