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
宋濂画像
走进作者: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搬家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师长西席"。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订。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迈辞官回籍,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有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朴实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洒脱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供应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背景简介: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即告退归里的第二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应诏又从家乡到应天府朝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在这篇赠序里,作者阐述个人从前客气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忙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胜的条件加以比拟,有力地解释学业能否有所造诣,紧张在于主不雅观努力,不在资质的高下和条件的利害,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全文构造严谨,详略有致,用比拟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述,读来生动动听。
文体“序”先容
·作为文章的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即媒介,相称于序言后记。·赠序多为推崇、赞许或勉励之辞。它与书序的性子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相称于议论性散文。本文是一篇赠序,个中的“序”,并非“媒介”,而是“赠言”的意思。
构造脉络:
11.《送东阳马生序》构造脉络
主旨感悟:
这篇赠序通过写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马生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德业双修,有所造诣。
知识点归类:
1、内容:先容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
2、道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3、文体:赠序。
3、写作手腕:夹叙夹议。
4、写作特点:
1)叙议结合,突出中央;
2)比拟光鲜,说服力强;
3)措辞简洁朴实,感情深奥深厚殷切。
5、人物形象:宋濂:是一个爱读书,勤奋刻苦,取信誉,勤学好问,尊敬老师,以读书为乐的人。
6、重点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是从四个方面:1.致书之难 2.从师之劳 3.奔忙之苦 4.生活之艰。
2)结合课文,说说作者终极能够学业有成的几条理由?
第一:勤奋好学,客气求教.第二:态度负责,谦逊谨慎.第三:存心专一.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比拟手腕并体会其浸染?
“天算夜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和“弗之怠”比拟,看出作者至书之难,抄读书书之苦。老师“斥咄”,作者“色愈恭,礼愈至”,看出作者对老师的恭敬,也从侧面反响出作者从师态度的虔诚。我“同舍生”的华美服装和作者的“缊袍敝衣”比拟,看出作者读书生活的艰巨,从而突出作者“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便是学习是得到精神的知足,而不是追求享受的思想,突出作者求学生活的“勤且艰”。4)作者写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巨经历的用意是什么?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由于课文只是节选,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胜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苦口婆心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夷易.
5)宋濂的求学经历,见告马生什么道理?虽然时期不同了,但宋濂的求学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呢?
①目的:环绕“道为学之难,劝勉马生要勤学苦读”来答即可。
②环绕“学习上要勤奋刻苦、存心专一”回答即可。(或学习要勤奋、刻苦、学习必须专一;求师应恳切;求学须不断战胜并降服困难,用主不雅观上的努力去填补客不雅观条件的不敷等皆可。)
6)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该当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办法?
首先要肯定作者宋濂在求学时这种尊师的态度。
其次,我们要摒弃封建社会盲目尊师的迂腐的态度,特殊是“不敢出一言以复”,这种做法便是欠妥当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该当站在与老师平等的态度上沟通互换。
(意思对即可,答案不唯一)
7)如何理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如: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不雅观条件,而是要树立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精神天下就会充足而快乐。为达到这个目标,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或:对付我们而言,物质的获取固然主要,但是心灵的知足与快乐更主要,快乐不仅仅是物质的丰裕,它是内心的充足。或: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诸多困难与痛楚,我们都能坦然面对。
7、针言: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声誉很大。多用于称颂年长而名望高的人。也作“德隆望重”。
联系实际:求学之路是困难坎坷,只有不畏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2)日常学习中要学会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3)珍惜现在优胜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9.作者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碰着的苦难?又是如何战胜的?
抄书之难:手自笔录;
求师叩问之难:趋百里外,谦逊谨慎;
从师道路跋涉之苦:行深山巨谷中,寒冬烈风。
生活之苦:日再食,缊袍敝衣。
战胜的方法:
①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算夜寒而弗之怠,走送之,以此得以遍不雅观群书。
②苦无名师勾引,长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③用精神上的富余降服了物质上的穷苦,从未动摇求学的意志。
10.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
目的:勉励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11.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传染力和教诲浸染。
12. 本文采取比拟的写法,请举出一例,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将同舍生的豪华衣饰和自己的蕴袍敝衣为难刁难比,更为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巨,表示他不慕虚荣、不畏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精神。
13.读完备文,你以为该当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困难,学习刻苦,有战胜困难奔向目标的武断决心和毅力和坚守信约,谦逊有礼的美好品质。
1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得到哪些启迪?
答:①学习要勤奋;②求师要恳切;③学习中须要不断战胜并降服困难;④学习要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
生字新词
11.《送东阳马生序》构造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