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则:此方法的第三句转的比较明显,直接用“不如”、“不及”、“不似”、“输与”、“输他”等含比较意味的字眼来开头,带领三四句的描写与前二句为难刁难比,以此出诗意。
例如宋朝陆游的《看梅归,立时戏作》:“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第三句的“不如”将一二句的玉轮清光装进壶中,然后以第四句的“画烛银灯”来比拟此种清冷。故此读完,觉得意味很新奇。
金刘昂《吊李仲坦》:“文章巧与世相违,身后新恩事已非。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绿如衣”。前二句描写的世情,真不如原上草的顾念旧人故情。三四句以萋草的意象来比拟前二句,将观点性不随意马虎形成印象的事情,转化为可以瞥见触摸到的事物意象,并为难刁难比,可谓入骨三分,可给读者很强烈的印象感触。
第二则:此法的第三句也是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词,但与上一则方法不同的是,这些字不是用在第三句开头,而用在三四的位置上,以是方法与上一则稍有不同。
唐朝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邵阳日影来”;这首诗的第三句是句内就直接作比较了,第四句则用“犹带”做进一步意思拓展,更显深度。
再看宋朝陆游的这首《杂感》:“故旧书来问去世生,时闻剥啄叩柴荆。自嗟不及雇主老,至去世无人识姓名”。这首第三句的“不及”看似有比拟,实在不是真的比拟,而递进,紧张是为了引出第四句,加强第四句的语气与意味。这点与上面王维的强调重点略有不同。
第三则:此法与上面两则又有不同。紧张差异是,直接把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故把“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词,都放在第四句的开头。例子如下:
如唐朝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这首诗很出名,其出名的缘故原由也是三四句的浪漫。第三句的潭水,比较第四句的送别之情。再以千尺来夸年夜形容,则给读者很强烈的冲击感,此手腕可以值得借鉴。
明朝解缙的《赴广西别甥彭雪路》:“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以第三句的六年,不如第四句的一夜,比拟之后更显昨夜的依依不舍情绪。前后比拟,须出新意,此首可谓范例。
第四则:此方法是第四句句内作前后比较,故此“不似”、“不如”等字眼不是放在第四句的句首而放在句中。
如明朝张羽的《题陶处士象》:“五儿终年夜翟卿贤,彭泽归来只醉眠。篱下黄花门外柳,风光不似义熙前”;第三句写风光的景致细节,然后第四句以“不及”来比拟说不如义熙前,这种写法觉得是到了第四句,下一个判断语,戛然而止,但又忍不住回味。
明朝龚诩的啊《与王忠孟登玉峰共饮东风亭》:“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东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第三句是对第四句开头山色的补充刻画。第四句则以山色比人意,而人意则是第二句作了交代。由此相互回环交错比较,诗意味道更为饱满。
第五则:这则方法是其余一种了,与上述四则完备不同。第三句的句首用“分明”两字来直接迁移转变,加强此句要强调的意思,第四句或再以景物回应,或再递进解释。
例如唐朝张祜的《听筝》:“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寒云一夜风”;前二句是描写弹筝的状态,第三句直接用分明迁移转变到说曲调情绪,而第四句不再递进,而因此客不雅观景物描写来表达第三句强调的长城苦,余味无穷。
宋朝杨万里《龙山送客》:“念念回籍未得还,偶因送客到龙山。分明认得西归路,又是回车却入关”。此诗三四句弯曲来回,意趣无穷。第三句强调明明认得路的,第四句做反衬,认得路为何还要回车入关,你走反了呀。这是什么意思呢?意即依依不舍,本来要拜别了,又转头来不舍。“分明”两字,下的极有分量。
第六则:此法与上则不同的是,把“分明”二字放在了第四句的开头,而不是第三句。故此,强调的重心就落在诗的末了,个人以为此种方法的表意略显直接,不如上则方法在第四句尚可作弯曲回味。此法前三句可以一贯积蓄情绪,第四句直接倾斜出来。
例如唐朝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前三句蓄势,直到第四句的分明之后,才点出感情。这种写法虽然情绪强烈,但有时也随意马虎显得过于直露,后面再无腾挪空间,估计写法哀求更高。
明朝童承叙的《宫词》:“三三两两不知愁,结束罗裙学打球。傍晚忽闻仙乐近,分明只在殿东头”。三四句看似纯写景物事情,但第四句只在两字是蕴含有很多情绪的。实在,第三句的仙乐近与第四句的殿东头,也有作比较的意思。以是这首诗与上首王维的略有不同。个人以为这首更蕴藉一些。
#原创诗词##诗词##唐诗宋词##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