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屈大均,朝代:明。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作者先容: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墨客,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
译文:清晨微风带来一丝轻寒,到了傍晚天色又转为阴沉。在这忧闷中我竟不觉春天已深。落花因风雨的侵袭而显得凄美,仿佛带着泪水。啼叫的鸟儿自古至今都是无情的,它们不会因人的悲哀而改变歌声。我梦中时常回抵家乡,那片熟习的山河却只是幻影。中华大地上的人才或英雄豪杰彷佛也在逐渐凋零,有才能的人到处为家却无处安身。每年的寒食节总是让我这流落的游子感到无比悲哀。
赏析:《壬戌清明作》以清明时节为背景,抒发了墨客内心的愁思与感慨。开篇"朝作轻寒暮作阴",墨客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捕捉了清明时节特有的景象变革。清晨的轻寒与傍晚的阴沉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沉郁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述,更是墨客内心愁绪的外化。
接着"愁中不觉已春深",墨客直言自己沉浸在愁思之中,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深入。这里的"不觉"二字既表达了墨客对光阴流逝的无奈,也透露出他对春天美好光阴的遗憾与错过。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墨客以落花和啼鸟为喻,进一步抒发内心的情绪。落花因风雨而落泪,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凋零与消散。而啼鸟的无情则反衬出墨客的有情与感伤。这两句诗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墨客将笔触转向对故国的思念与对时局的忧虑。他梦中时常回抵家乡,那片熟习的山河却只是幻影,而中华大地上的人才或英雄豪杰也在逐渐凋零。这里的"徒"字和"又"字,表达了墨客对故国和人才的深深惋惜与无奈。
·末了,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墨客以龙蛇为喻,形容有才能的人到处为家却无处安身,而每年的寒食节都会让他这流落的游子感到无比悲哀。
这两句诗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全体时期的悲怆写照。整首诗情绪深奥深厚,意境悠远,既表达了墨客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也抒发了个人在流落中的孤独与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