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柳在古代的绿化、都雅代价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杨柳的美学代价是中国人有目共睹的。
杨柳的纤弱妙曼、飘棉荡絮给予人一种阴柔美和伤感美。
杨柳从早春萌芽,逐渐成阴,要一贯到晚秋才会涌现冷落的景象。
而冷落的杨柳依然是人们审美所关注的,古诗词中常常有“衰柳”、“败柳”“枯柳”等意象。
古人大规模的栽种杨柳不仅仅是由于其都雅,还和其生命力有关。
杨柳是一种可以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可以生根萌芽的树木,《战国策》有曰“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
”杨树不仅适宜在各地栽种,其成长的速率也十分快,只须要三年就可以成为建筑房屋的材料。

正由于杨柳具有了生命力强,成长速率快,审美代价高的特点,因此也就成为了人们常用的绿化植被之一。
从皇宫官府到百姓家门,从市井街道到客舍旅店,每每都是柳树成荫。
汉朝期间,杨柳开始在宫殿中大规模的栽种。
《南史》记载益州刺史刘悛向汉武帝献蜀柳多少,栽种于宫苑,其状若丝缕。
汉武帝说“此杨树风骚可爱”。
根据《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唐朝的宫殿前栽种这许多花柳,不过到了宋朝往后就没有终止了。
其百姓门前和士大夫庄园栽种杨柳的情形更是十分平凡,正如河边青草一样平常,有诗曰“青青河边草,郁郁园中柳”。

烟柳画桥

杨柳枝叶繁茂,既可以作为都雅树木,也可以作为绿化树木。
古代城市街道之上,常常栽种杨柳。
汉朝长安九市中,个中一个为“柳市”,顾名思义便是栽种柳树市场。
陆机《洛阳记》载“洛阳十二门……夹道中榆柳以荫行人。
”萧绎的《洛阳道》写到:“洛阳开大道,城北达城西。
青槐随幔拂,绿柳爱风低。
”可见,长安和洛阳这样的大都邑也多栽种有杨柳。
宋朝往后,杨柳作为道路绿化植被而栽种更加常见。
《东京梦华录》载:“新城每百步设马面战棚……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阴。
”除了开封之外,地方的许多城市也大量栽种柳树,如宋初的彭州辛仲甫“课民栽柳”,使得柳荫行路;宋仁宗时,李璋在城州西关修路,夹道植柳,人指为‘李公柳;在四川堂安有官府栽种的三千棵柳树,成为“三千官柳”,陆游在《雨夜怀唐安》中写道“归心昼夜逆江流,官柳三千忆蜀州。

前工资什么如斯喜好柳树来看看它有哪些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

杨柳常常代表者离去愁绪,这和杨柳在驿站、客舍的大量栽种有关。
从秦朝开始,中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驿站体系。
驿站分布于道路两边,“十里一亭,五里一邮”,卖力接待官差和乘客。
在这些驿站、长亭、客舍、都门附近栽种有大量的柳树。
如《弘治严州府志》记载:“朱瞪知府事富春驿,旧路夹植以柳,相望数里。
”李昌祺的《柳》描写了驿站附近多柳的情形:“含烟袅雾自青青,爱近官桥与驿亭。
”因此,人们在驿站送别之时,举头低头,都是柳树,柳树也成为了人们伤离去的一个符号。
在离去之时,人们常常“折柳赠别”,在唐代就有灞桥折柳赠别的风尚。
刘禹锡有《杨柳枝》九首,个中一首写道“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离去”,可见柳树早已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

长亭送别

其余,在古代的墓地也会大量栽种柳树,根据《春秋纬》的记载,天子的墓地栽种松树,诸侯的墓地栽种柏树,大夫的墓地栽种栾,士的墓地栽种槐树,而庶的墓地栽种杨柳。
柳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树枝可以不断再生,因此人们栽种柳树也祈求灵魂再生。
汉魏期间的古诗常有墓地杨柳的描述,如《古诗十九首》有“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人们乃至认为栽种柳树可以达到驱鬼的浸染,《齐民要术》说“正月旦,取杨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这种行为也逐渐蜕变成为了一种风尚。

二,防洪护堤的浸染

杨柳喜好成长于水边,适宜在江河堤坝上大量栽种。
而杨柳的根系发达,具有保持水土,巩固堤坝的浸染。
因此,古人常常在堤坝上栽种杨柳,成为了防洪工程的一部分。
在堤坝上栽种柳树,中国早就涌现了,如晋朝的盛弘之就有记载“缘城堤边,悉植细柳”。

中国古代,堤坝之柳最有名的莫过于“隋堤柳”。
隋朝时,杨广开凿大运河,并在开通济渠和广济渠御道和堤坝上遍植柳树,长达一千三百余里,人们将之称为“隋堤柳”。
杨广建筑大运河耗尽民力,终极成为了隋朝灭亡的主要成分。
因而,其隋堤柳也就有了亡国的蕴意。
白居易的《隋堤柳》一诗写道:“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
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不过长期以来,大运河成为了人们出行的主要通道,其间发生的离去故事也是数不胜数。
隋堤柳也称为离去的符号,周邦彦的《兰陵王·柳》写道:“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京杭运河

除了隋堤柳之外,宋朝的汴河柳也十分有名。
由于开封(汴梁)阵势较低,黄河悬于上,因此饱受黄河泛滥之苦。
北宋定都汴梁后,就在汴河之上大规模栽种柳树,以达到防洪护堤的目的。
明代李梦阳曾在诗中写道:“汴河柳,袅袅拂也长,雪花风起春飞扬”。
宋朝栽种柳树固堤的征象是十分普遍的,如当时山西汾河随意马虎泛滥,该地百姓多次受难。
此后陈尧佐在这里建筑堤坝,“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南宋初,从淮安(楚州)到高邮的运河堤坝上,“载柳十余万株,数年后堤岸亦牢,其木亦可备修补之用”。

清明上河图

到了明清期间,植柳护堤的履历更加丰富,形成了一些列的理论。
如明嘉靖年间的水利专家刘天和,发明了防洪固堤的植柳六法,即卧柳、低柳、编柳、深柳、漫柳、高柳六栽种柳法。
清代河道总督靳辅在《栽植柳株》中总结到:“凡沿河柳……其根株足以护堤身,枝条足以供卷扫,清阴足以荫纤夫。
”可谓一举三得。
而明清期间建筑的柳堤也最有名的为万柳堤,位于安康。
康熙期间,在其居民的“避水之路”上大规模栽种柳树,故名万柳。

三,柳树的边防代价

柳树不仅适宜在江南水乡成长,也可以在塞北大漠生存。
在古代边塞诗中,常常有杨柳形象的涌现,如李约的《从军行》有“营柳和烟暮,关榆带雪春”,李益的《临滹沱见蕃使列名》有:“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
汉武帝期间,音乐家辛延年根据胡曲制成了乐府名曲《折杨柳》,此后“折杨柳”也成为了边塞诗中的思乡符号。
如王之涣有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李白也有名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宅情”。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边关栽种柳树,却有很高的边防代价。
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长驱直入,建筑长城一定又是劳民伤财,如果大规模栽种树木,则可以对成为阻挡胡马南下的一道樊篱。
《甘肃通志》中有十分精彩的论述:

今西北之地,平原千里,寇骑得以长驱,若使沟法尽举,则野外之间皆金汤之险,而田间植以榆柳枣栗,既资民用,又可以设伏而避敌。

在古代,人们常常在陕北一带栽种榆树以抵御游牧民族南下,因此该地有了“榆林”的名称。
不过到了后来,人们创造了柳树更好,于是就大规模栽种柳树,以至于后来柳树模围远远超过了榆树。
元代文学家周伯琦曾说榆林“前人多种榆,今人惟种柳。
坚脆虽不同,气尽同一朽。
此地名榆林,自汉相传旧。
但见柳青青,夹路忘炎昼。

榆林

清朝期间,就有著名的柳条边。
清朝前期为了阻挡关内移民深入东北,且防止番外蒙古入侵,于是在东北边缘修浚边壕,沿壕植柳,谓之柳条边。
《柳边纪略》云:“柳边者,插柳条为边,犹古之种榆为塞而以之名”。
柳条边的建筑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用时四十三年。
在外蒙古纳入清朝版图之后,柳条边失落去了其军事代价,但是依然成为清朝阻碍“闯关东”的堡垒。
在第二次鸦片战役之后,清朝许可内地居民移民东北,柳条边的设置也废除了。

清朝后期,左宗棠帅军收复新疆。
在进军的过程中,左宗棠命令军队从潼关一起栽种柳树到玉门关,形成“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不雅观,人称“左公柳”。
杨昌浚有诗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东风姿玉关。
”左宗棠栽种柳树有四个目的,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
可惜,后来这些柳树大多被砍伐毁灭,所剩无几了。

左宗棠

柳树在古代的代价并非仅仅因此上的几点而已,如还可以用于取火,所谓“春取榆柳之火”;用于体例箩筐竹篱;当做木材,制造家具等。
古人将柳树的品质和代价总结为“八德”,“一不择地而生,二易殖易长,三先春而青,四深冬始瘁,五质直可取,六坚韧可制,七穗叶可疗治,八岁可刈条枝以薪”,因此柳树成为了人们所重视的木材。
柳树作为一种极为平凡的树木,却有倔强的生命力,婀娜多姿的外表美,浩瀚的社会代价,如何不让人喜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