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估计便是传说中的神来之笔!

1.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上苍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各处,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

不须放屁试看寰宇翻覆哪些诗词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

此诗是作者在与苏联当代改动主义者的大论战中所作。
它通过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形成了一种寓言构造。
以象征的艺术手腕为我们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以及蓬间雀的萎琐、微小、卑怯。

2.唐·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玄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喷鼻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唐末农人战役领袖。
仅有三首诗流传于世,这首《不第后赋菊》是最著名的。
四句诗,一句比一句急迫,一句比一句豪迈。
特殊是末了一句,抒发了无所畏惧志在必得的英雄情怀。
此外,能把菊花比喻成铠甲的估计就他一家。

3.宋·文天祥《过单独洋》

辛劳遭逢起一经,兵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出生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单独洋里叹单独。

人生自古谁无去世?留取赤心照汗青。

前六句倾诉惨痛的的人生遭遇,语境中充满悲观、绝望、惊骇,彷佛是一个“人生输家”在自悲自叹。
而在末了两句,语境立即发生迁移转变,表明他没有向命运屈从,依然保持了舍身殉难的精神,一个清高、年夜方的灵魂跃然纸上。

4.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算夜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时至中年,收到入京的诏书,以为实现政治空想的机遇到了,李白极其愉快,急速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
末了语出惊人,一如我们熟知中豪放的他。

即便我们的梦想与才华由于各类缘故原由还暂时无法实现,但始终要坚信自己并非胸无大志的、平平无常的“蓬蒿人”。

5.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怀,通过描述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繁芜变革,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末了一句,作者豁达超脱,表达“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6.宋·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喷鼻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灯、月、烟火、笙笛等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引人眼花缭乱的美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倘若无此人,那统统就无意义。

诗既写意中人,也写不被受用的自己,站在热闹人群之外,即便受到冷落也不愿与世浮沉。

7.宋·蒋捷《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喷鼻香烧。

流光随意马虎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亡国之痛、流落之苦,深深切切,韶光流逝得如此之快,而词人不知何时才能归家。

8.清·纳兰性德《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喷鼻香,当时只道是平凡。

妻子尚在世时,统统都那么美满,每天沉浸在幸福之中,但词人却绝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
等到物是人非,只留追悔莫及。

9.宋·刘过《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二十年后,词人重回旧地南楼,追忆光阴,感慨自己再无少年意气。

趁着年华恰好,很多想做而没做的事情,赶紧去实现吧。
待往事只可回顾时,愿仍无遗憾埋心间。

10.宋·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尘凡。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亲睦友相聚又别离,喜悦与惆怅交集。
相聚时,创造好友与自己的本性都未曾改变,仍旧节气清高。
分别时,即便惆怅不舍但也无需过度哀怨。

一如李白曾说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既然大家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面前的聚散呢?

11.明·唐寅《醉诗》

碧桃花树下,大脚墨婆浪。
未说铜钱起,先铺芦席床。

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
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唐伯虎这首诗算不得好诗,但是末了一句确实有种让人瞬间呆滞的效果。
铺陈三句,换来一句口语,此种思念已是无法书墨了。

12.宋·侯蒙《临江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馀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宋代词人侯蒙数次科举落榜,加上他其貌不扬,遂有人为讥讽他将他样貌画于鹞子上并放入高空。
侯蒙瞧见诗兴大发,并在鹞子上写下此词,大笑拜别。

13.清·郑板桥《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这首诗的描写极为清楚大略,普通易懂。
光看前面三句,纯粹用数字堆砌起来,毫无亮点,平平无奇。
末了一句境界全出,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

14.五代·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顾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

有人说李煜是“被皇位延误了的墨客”,这首词算是他的绝命词。

沦为囚徒的苦难日子看不到解脱的尽头,回顾尽是痛楚仇恨,愁绪一如那滚滚东流,流不尽的春江水。

15.唐·李冶《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嫡月,嫡亲至疏夫妻。

从内容上说,全诗四句,说的都是浅近而至真的道理,具有哲理意味。
从构造上说,作者设置了层云叠嶂,前三句只是个过场,紧张是为了末了一句“嫡亲至疏夫妻”,针砭世情,极为冷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