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诗词,在最美的笔墨中,聆听秋日最真切的呼吸。
诗巷在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唐朝墨客温庭筠的一首《早秋山居》。
这首诗短小精悍,将秋日的美用8句写尽,谁读了都会忍不住夸奖。
早秋山居
唐·温庭筠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作者与背景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号温钟馗,我国晚唐期间的著名墨客、词人。
温庭筠在诗词方面颇有成绩,他与李商隐齐名,被人们称为“温李”。
或许由于温庭筠是广为人知的“花间派”主要成员,以是每当提及他的作品的时候,大家都每每会想起“冶艳”一词。
但实在温庭筠的诗作却富有着多样性。比如我们本期所分享的这首《早秋山居》,就以清新自然的特点俘获了浩瀚读者的心。
深度解析
首联一出场就将饱满的风凉之意带给读者: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住在离山近的地方,就会感到秋日的寒意来得格外早,晴空下的草堂已经笼罩在一片清凉的霜气之中了。
这一联的内容比较概括,作者只是大略地点到了地点与韶光。不过,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此联很富有张力,它不但有着一定的画面感,而且还包含着一定的情绪色彩。
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选择了物象“山”“草堂”两个物象,使得它们之间形成了空间上的“大小”比拟,这种光鲜的落差感在表示出来的时候,画面中的苍凉且又古朴的意味也便随之得以彰显。
读首联的时候,让人觉得仿佛来到了一个宁静的田园天下,这里没有世俗人情,有的只是大自然的空旷和秋日的澄净。
颔联在首联的根本之上做出进一步描写: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树木上的叶子逐步地凋落了,窗前可以看到太阳的影子,池塘中蓄满了水,水流缓慢且无声。
特殊喜好宁静的氛围与环境,以是这种安谧十足的诗句又怎能让人不为之爱慕呢?
和首联比较,颔联的描写尤为细腻。作者将笔触落在详细物象上面,将面前所呈现出的景象生动地裁剪下来,这种精细而又细微的呈现,也无不解释作者的不雅观察力很到位。
“树凋窗有日”,五个字之间贯通着严谨的逻辑关系:由于“树凋”,以是“窗有日”。
这一句的画面不仅有着线条方面的突出,更有色彩方面的晕染。
温和而妖冶的阳光穿过稀疏的树叶,洒在窗户之上,它照亮的作者的心境,也照亮了读者的心情。这样的画面,看似平凡,实则又是那样难得和美妙。
后面一句再借对“水”的刻画,勾勒出一幅无声却略带动感的画面;这种美也同样让民气旷神怡。
在诗的颈联处,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番美妙的画面: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树枝上成熟的果子陆续凋落,引来了猿猴从这里经由,地面上的落叶逐渐干枯,野鹿行走时发出沙沙的响声。
依旧是景语描写,但颈联的画面却明显“活”了起来。
“果”与“猿”,“叶”与“鹿”,这几者之间的合理搭配,把山野景象的纯朴、自然与安逸皆充分表示出来。
而作者于此处的刻画,又从侧面解释了他对山野生活的热爱,又无不表示出他与大自然相知相契的那种淡泊的形象与情怀。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弹奏着琴弦,心中的杂念都已销空,在宁静的夜晚,只有清泉伴着作者。
这首的布局很范例,比如它在描写暮景暮年致之后,于尾联处安排了妥当的情语。
“素琴机虑静,”,个中的“素”字不仅是在润色物象“琴”,更是在蕴藉地表达作者的素雅情操。而个中的“琴”又向来为高雅之物,以是它的涌现也再次有力地映射了作者的不俗形象。
作者于夜里伴泉弹琴,这一画面清冷而文雅,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作者置身于世外,寄情于山水的隐者形象。
作者这种超脱的人格魅力,在拔高此诗境界的同时,也带给读者无穷的精神力量。
一片闲情幽处起,抱琴坐月等风来;读完一首,心境舒朗。
来源:诗词菇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