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贡献,他更是宋代超一流的散文大家,还是“古文运动”的发起人、词坛上第一位“边塞词”的作者,真正意义上的“豪放派先驱”。
范仲淹生平存词虽然仅有五首,但是首首皆是佳构。《渔家傲·秋思》属于豪放词风,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苏轼、辛弃疾。个中的一首婉约词《御街行》,则是直接启示了李清照,创作出了《一剪梅·红藕喷鼻香残玉簟秋》。
范仲淹这首《渔家傲·秋思》,通篇都是千古名句,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浸染,影响至深。
一、《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神。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作意译:
塞外的风光,与江南大不一样。才到秋日,大雁就已经绝不留恋地飞回了南方的衡阳。
傍晚时分,四周的胡笳声、马嘶声与号角的声音稠浊在了一起。一座城堡,孤零零地处于群山环抱当中。落日之后点燃狼烟,牢牢地关闭了城门。
手中只有一杯浑浊的老酒,怎能肃清离家万里的忧闷呢?眼下边患尚未肃清,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归家。
帐篷表面传来悲惨的羌笛声音,抬眼望去,一片严霜铺满了草地。又是一个难眠的夜晚,军帐内外,将军与征夫,都怀着同样的心思,无法成眠。
这一首词中描写的内容,是范仲淹个人军旅生活的真实反响。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李元昊率十万兵马犯边。由于北宋西北边军不敷、武备失落修,敌兵长驱直入。
延州以北三十六寨和周围四百里边疆防线被仇敌攻破,守军多名将领被俘。范仲淹临危受命,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当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在极短的韶光内稳定了局势。
后来奉命留守延州,抵御西夏的进军,第二年又被调到耀州。前后戍边长达四年,其间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一首词,大约是写于这四年之间。
词的上半阙紧张是写景,通过描写塞外景象与江南的差异,来突出环境的萧杀。再用“四面边声”来暗示胡笳、马嘶,连同号角一起打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
这首词最出色的是一句“长烟落日孤城闭”,化用了王维名的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进行再创造,用“孤城闭”把悲壮之气推向了极致。
那么,为什么这里会是“孤城闭”呢?有的学者认为,范仲淹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时他所在的延州边军,正处于一个“伶仃无援”的地步。
不过,也有人认为,范仲淹在这里实在只是如实地描述了当时的环境,并不是为了鞭笞北宋朝廷。这一点,我将会在第二部分向大家进行详细的先容。
《渔家傲·秋思》的上半部分紧张是写景,渲染气氛,到了下半部分就开始写人抒怀了。
范仲淹喜好在词里写饮酒,借酒浇伤。但是当时军中条件很差,他手上只有一杯浊酒。别说只有一杯,哪怕给他一坛,又怎么消得了他离家万里的忧闷呢?
离家远还不算,离得久也不算,最麻烦的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归家。由于他的职业是守边,只能守到停战为止。但是,这个停战的韶光谁也无法估量,以是说是“归无计”。
这个时候,他忽然听到帐篷表面传来了一阵羌笛声,又看到了满地的严霜。秋日本来就随意马虎让人生起愁思,何况又是在塞外的沙场上,这就更加让人忧闷了。
许多的人在看到“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的时候,立时就会遐想到王之涣在《凉州词》中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
不过我却以为,这一句实在更像是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赋》中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孤城闭”到底是什么意思前一段韶光读了一点《苏东坡新传》,书里提到,苏轼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进京参加科考,一举成名。当时欧阳修非常喜好他,以是就将他引荐给了文坛的前辈。
许多的前辈都对苏轼说:可惜你来得迟了,没能与范仲淹见上一壁。如果他们二人能见面的话,范仲淹一定会把苏轼视为心腹吧。
都说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鼻祖,但是读过了范仲淹的词,创造他才是“豪放派第一人”。都说苏轼是“全能型文人”,但是理解范仲淹平生后,你一样会惊叹于他的“全能”。
范仲淹的才华“超过”了“政坛”、“军界”和“文坛”三个圈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才是真正的“全能型人才”,苏轼都无法与他相提并论。由于苏轼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并不出色。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正当西夏犯边的时候。延州接连失落地,守军主将刘平、古元孙皆为西夏俘虏,延州俨然成为了一座孤悬塞外的“孤城”。
幸好当时天降大雪,西夏由于景象缘故原由退兵了。事后,北宋朝廷想派其他人前往延州,但是遭到了陕西安抚使韩琦的武断谢绝。
韩琦用百口性命包管,让范仲淹上任经略安抚副使一职。范仲淹一上任,就立马采纳了极其有效的方法,稳定住了延州的场合排场。
当时北宋朝廷多次派人前去监督边军,范仲淹一举一动都必须上报 ,得到批准之后,才能采纳行动。结果,便是这样的“无形枷锁”,给他的军事支配造成掣肘。
范仲淹守延州,西夏人不得反攻袭击。李元昊派人前来媾和,范仲淹给李元昊写了一封长信,结果北宋朝中竟然还有一部分人以为他在通敌,还主见“仲淹可斩”。
末了,天子虽然没有杀他,但是还把他降职迁官了。没想到他一走,李元昊又打过来了,连破数城。天子无奈之下,又急急忙忙把他调回去,这样才把场合排场又给稳住。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欧阳修上书说,边军的军队过于弘大了,且战斗力低下,要求裁军。这的情形,给范仲淹的守边再度造成极大的困扰。
于是,范仲淹只得修建城堡、大兴屯田和招募少数民族来充当边军,采取有效的策略,担保了边军在裁军之后,延州场合排场仍旧能够稳固下来。
由于采取了得当的军事方法,北宋军威大振。当时边塞的民歌中唱道:“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频年夜范老子可欺也。”
这首民歌中的“大范老子”,是指宋仁宗期间的兵部员外郎,曾任陕西转运使的范雍。而“小范老子”,便是指的范仲淹,在文章的开头就已经提到了。
以是,有人根据《渔家傲·秋思》词中的环境描写,推测出词作的韶光正是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由于这个时候的范仲淹,内心实在是非常抵牾的。
一方面,他非常乐意靖边卫国;但是另一方面,他作为戍边将领,屡次受到朝廷的疑惑,每一日都是如履薄冰,让二心坎感到非常孤独。
“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词,实在并不是大略地借鉴王维的诗歌意象。由于在王维的笔下,这些都是美景,而在范仲淹的眼底和心中,这些都是悲惨的。范仲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缺少兵源,他是内心孤独。
其余,也有人说“孤城”是指他筑的城堡。作为一名精良的军事将领,他是不会把自己的要塞刻意弄到一座“孤城”之内的。之以是会涌现“孤城”,实在和他当时制订的军事策略有关。
范仲淹当时在边疆上兴建了很多小型的城堡,“仇敌‘小至’,则诸寨士兵共力御捍;仇敌‘大至’,则集中禁军、厢军之力坚壁清野”。
结语范仲淹早在两岁的时候就已经丧父,母亲带着他再醮。终年夜往后,他知道了自己的出生,以是就辞别了母亲,独清闲外求学。
冬天读书的时候,如果困了,他就用冰水来洗脸;如果饿了,他就吃糜子面粥来填肚子。后来发达了,他还不忘把母亲接到自己的身边奉养。
这样的一个人,在家里是孝子,在朝堂上是忠臣。在政治上,是改革先驱;在军事上,是有为将领;在文坛上,同样也是领袖人物。
范仲淹一手推动了“庆历新政”的涌现,另一手又推动文学的变革。那个时候,王安石只有二十二岁,还没有进入北宋朝廷的中枢,而苏轼才六、七岁,还在玩儿泥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