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正误》五卷,二册,(民国)丁谦纂述、刘承干参校,民国刻本,木夹板。框高13.8厘米,高21.6厘米,四周单边,单鱼尾,高下黑口,版心下刻:求恕斋。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书衣:水经注正误。书名页:水经注正误,己未仲夏,吴庆坻题。牌记:南林刘氏求恕斋刊。
卷一前有:庚申(1920)吴兴刘承干“水经注正误举例序”;乙卯(1919)七十三丁谦“小引”。
卷五后有:庚申吴兴刘承干“后序”。
《水经注》是我国北魏期间之地理名著,作者为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一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人)。《水经注》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性地理学专著,它在注释《水经》之根本上,以河流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其流域范围内地理地貌,内容包括地质、土壤、景象、物产、民俗、城邑、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等方面的知识,它记述之河流有一千二百五十二条之多,另记湖泊、沼泽五百馀处,还有泉、井、瀑布、洞穴等。它文笔洗练残酷,措辞新颖生动,不但是一部理论严谨的学术性著作,也是一篇笔墨幽美的游记性散文。
而《水经》这部地理专著,其作者与创作年代不明,相传为西汉桑钦所作,也有说《水经》成书于三囯曹魏期间。但此书已经不见传世,仅记载于《隋书·经籍志》中,曾有东晋学者郭璞为其作注,其注也早已佚失落,《水经》仅记述河流一百三十七条,内容也非常简单。
《水经注》最早在《隋书·经籍志》中有著录,为四十卷本。北宋期间被《崇文书目》著录为三十五卷,遗失落五卷。自明代开始,有学者为《水经注》进行订正笺注,如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朱谋瑋的《水经注笺》,清代更有很多《水经注》订正本刊刻问世,如赵一清的《水经注释》、王先谦的《合校本水经注》、杨守敬的《水经注疏》等等。
杭州人丁谦所著之是《水经注正误》也为一部《水经注》订正本,但它的书内题名为《水经注正误举例》,即仅对《水经注》书内很少一部分河流进行了订正。计:卷一,渐东水。卷二,温水、存水、泿水、潭水、郁水、斤南水、漓水、封溪水、青衣水、沫水、延江水、若水、淹水、泸水考、叶榆水、桓水。卷三,纍水、沽水、鲍□水、纍馀水、泃水、巨梁水、濡水。卷四,大辽水、小辽水、浿水、浊漳水、清漳水、绛水、大白渠、净水、淇水、荡水、洹水、沁水。卷五,河水一、河水二。
丁谦(1843—1919),字益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同治年间举人,光绪七年(1881)大挑二等,授汤溪县、象山县教谕,升处州府学教授。中法战役时因办团练,守海防有功,加授五品衔。精金石,通地理,擅医学,曾撰《蓬莱轩舆地学丛书》《元马哥博罗游记补注》《汉书匈奴传地理考证》等。欲修《嵊县志》未几病逝。
刘承干在其《序》中评价丁谦所撰《水经注正误》曰:
“仁和丁益甫师长西席,实事求是,年迈益劬。曩读所著《蓬莱轩舆地丛书》,创解殊多,久深响往。近又得其《水经注正误举例》五卷,依可恃之山溪,去陈言之影响,析衷宜确攻讦,无嫌武断见疑,苦心可谅。试就郦氏原文探索,实有牴牾难通,乖于阵势之处,今前后互易,便合真形。俾读者知若者可疑,若者可信,若者为后人窜入稽古,弗泥治絲不纷渊奥之书,豁然开朗,为郑氏诤臣,即为郦氏心腹矣。”
“惜全书未竟,图绘阙如。然,所纠绳如渐水、谷水诸节之颠倒,及温、存、泿、潭八水之纠葛,爬梳挑剔,异义特标。会稽童亦韩(童学琦,1868—1939,字亦韩,浙江新昌人。清光绪十五年,与同龄、同乡、好友蔡元培同科中举,后加入‘光复会’。辛亥后,任浙江参议员、都督府秘书。又受蔡元培之聘,任北大国史馆编纂)大令纵恿付梓,由于审正夺误,寿之枣梨,间有可商者方将折简详询。而师长西席修文遽赴无由,析疑当世舆地家,诚欲殚见洽闻,甄名核实。则此书别树一帜,力扫讹谈,正可互证是非,藉窥涯涘,百川缠络,一览瞭然。未始非初学津梁,宿儒考错之具也。”
而丁谦也作《小引》阐明为何要撰此《水经注正误举例》,曰:
“《水经注》一书,地学家与《班志》(班固之《汉书•地理志》简称)并尊,视同圣经贤传,不敢稍参私议,今俨然为之正误,知见者必谓为狂呓无疑。窃思地理者,征实之学,水与山之位置皆造物者豫为排定,岂人力所能意为更张?此书注释校笺,自明年后已三十馀家,硕彦鸿儒均毕生尽力于此,所不解者,诸公矻矻类于故纸中讲求水道,绝不于实地上探寻水道。以故,作者愈众,谬戾愈多。”
”余每取其书与舆图合读,辄梦然如堕云雾,思欲仿董方立(1791—1823,名祐诚,初名曾臣,字方立,江苏武进人。嘉庆二十三年举人,精历算、地理,工骈文,有《割圆连比例图解》三卷、《水经注图说》残稿四卷等,惜英年早逝)残稿遗意,以今地为主,证明而疏通之。凡遇颠倒错杂诸条,不得不谓之误,非故意讦击也。惟卷帙繁重,又迫桑榆晚景,讵敢必其有成,故握笔而中止者屡矣,兹始决然为之。”
“余,浙人也,特草《渐江篇》以启其端,姑尽其力所能为。即不可,后人可推其意,以为不断。因目为举例云,至说之当否?仍俟海内地学家之论定焉。”
书中钤印:朱文“上海市公民图书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