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水上婚礼”是浙江建德特有的婚礼习俗,又被称为“九姓渔民水上婚礼”,意思便是九姓渔民在水上举办的婚礼,这个独特的习俗也源于建德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
所谓“九姓渔民”的九姓是:陈、钱、林、袁、孙、叶、许、李、何。在建德最多的是陈、钱、许、叶、孙这几姓。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水上,以捕鱼、载客为生,很少与岸上人往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
相传“九姓渔民”是明初陈友谅及其部将的后代,由于与朱元璋争天下失落败,被贬入水上生活,永远不得上岸。关于他们的出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自清代以来就有许多人作过许多考证,迄今尚无定论,但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九姓渔民”在旧社会的地位十分低下,他们的遭遇是很悲惨的:不准上岸,不准读书、不准穿长衫,险些被剥夺了做人的统统权利。由于没有文化,孩子们连正经的名字也没有,只好以孩子的出生地和出生年的生肖来起名,于是“九姓渔民”的花名册上就有许许多多的兔儿、马儿、狗儿这些生肖名有名称和龙游、屯溪、严州、桐庐这些钱塘江沿岸的地名的名称。
历史上虽然也有一些比较正派的官吏为他们平过反,而且立过碑,发了“改贱为良执照”,但是丝毫未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姓渔民水上婚礼”有着深厚的文化秘闻。“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北宋大文人范仲淹所述的江上往来人,便是这个梦的出发点——九姓渔民。
相传九姓渔民可能来自陈友谅的水军旧部、南宋亡国大夫遗族亦或太平天国残军。虽无从考证,但在曾经的严州府辖,如今的新安江上,都无法抹去九姓人的踪迹,他们世代以船为家,以渔为生,过着出没风波里的生活。
九姓渔民的婚礼仪式自始至终都在船主进行。“咚咚锵”—“呜哩哩”。循声了望,只见一条乌篷船披红挂花远远驶来,向另一条彩船逐渐靠近。近处,船头上缀着一个大红喜字,高高的桅杆上飘着一壁旗帜,挂着一盏灯笼,船头上的一群人,穿着新衣,春风得意而又忙劳碌碌。这便是立时就要举行婚礼的新郎方的接亲船,俗称男船。远处而来的一条与男船相似装扮的彩船,只是旗帜、灯笼上的姓氏与男船不同。这是新娘方的送亲船,俗称女船。
当送亲的船过来往后,两边船上的水手抵住船身,不让两船帮碰撞,等船停稳后,在司仪的喝令下,两位端灯姐姐从船舱里扶出一位罩着红盖头的新娘来,帮忙的就开始一件一件地帮着抬嫁妆,比如被子、枕头、木箱、就手桶、装扮台等生活用品。
然后,帮忙的从女船中端出喜盆,新娘在“命令”中坐入盆中。男方的就手嬷嬷给新娘唱歌,说规矩,同时,她的手里还拿着一杆枰,要对每一件嫁妆都称一下,边称还要边唱:“称一斤来进千金,称两斤来进万金”,还有什么“五子登科”、“六六大顺”等等。当然,这些都是象征性称一下的。
末了,这还要用这杆枰挑新娘头上的红盖头。嫁妆称好了,再由女方的就手嬷嬷给新娘喂离娘饭、唱离娘歌,教导新娘到婆家后的规矩。让新娘吃完离娘饭,听完离娘歌往后,坐在渔盆里,由四个壮汉抬起来,绕着船的桅杆转三圈,表示对外家的眷恋之请,也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然后再传给前来迎亲的男方船上的四个壮汉。然后由男方的四个壮抬着新娘,围着男方船上的桅杆转三圈,这表示落地生根。
过船后的新娘, 随后,新郎、新娘在铺着袋子的船头上并排站立,在“就手人”的勾引下,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公婆),夫妻对拜。锣鼓鞭炮声又倾刻大作,男船、女船上的人同时向岸上的不雅观礼人群撒柏籽、花生、红枣和糖果,以示对不雅观众热心的感谢。人们纷纭向新人祝福,祝愿他们相亲相爱,白头到老。新人们的脸上露出了甜蜜而羞涩的笑颜。 当夜幕降临时,这对新人即下到一只小船上,劈开水波去到一个宁静的去处,欢度他们的新婚之夜,翌晨返回大船。
“九姓渔民水上婚礼”这一独特风尚,已被当作一种特异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出来,成为新安江上特有的民俗旅游资源,这一民俗征象还被改编成歌舞、拍照等艺术形式,为新安江的青山绿水增长了迷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