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末元初(1253年)时词人登科后和同年进士一同游览西湖时所作,据《古杭杂记》载,在游船上有人问他“西蜀有此景否”,匆匆使他浮想连篇,触动了他忧国忧民的悲愤感情,写下了这首愤慨之词。
文及翁简介:

文及翁(生卒年不详)字时学,号本心,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徙居吴兴(今浙江湖州)。
宝祐元年(1253)中一甲第二名进士,为昭庆军节度使掌布告。
景定三年(1262),以太学录召试馆职,言公田事,有名朝野。
除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秘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
咸淳元年(1265)六月,出知漳州。
四年,以国子司业,为礼部郎官兼学士院权直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反省官。
年末,以直华文阁知袁州。
德祐初,官至资政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元兵将至,弃官遁去。
入元,累征不起。
有文集二十卷。
不传。
《全宋词》据《钱塘遗事》卷一辑其词一首。

贺新郎·西湖注释:

宋代文及翁贺新郎西湖古诗不雅赏及解析 涨常识

一勺西湖水。
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hān)醉。
回顾洛阳花石尽,烟渺(miǎo)黍(shǔ)离之地。
更不复、新亭堕(duò)泪。
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jí)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面前一湾湖水(西湖),彷佛只有一勺那么大,而目渡江以来,这里就成了君臣高下的偏安之地,在此整日歌舞沉醉,竟然已有百年,转头眺望古都,那洛阳的花石已化为灰烬,京都汴梁的宫殿已经是淹没在渺渺烟雾中的黍离之地。
南渡往后,已经没有人再去记挂昔日的故地,韶光久了,连那些空发感叹的人也没有了。
西湖上一片笙管笛箫之声,那精美的船只上仕女杂坐,笑声不断,歌舞不绝。
而那像祖逖一样誓将中流击楫、收复中原的人却又在哪里呢?故土沉沦、帝王被掳之千古恨事,什么时候才能得到雪洗呢?贺新郎:词牌名,别号“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等,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绪,历来为词家所习用。
一勺:形容西湖湖小水浅。
渡江:指宋高宗建炎元年渡过长江,在杭州建都。
洛阳花石:宋徽宗爱石,曾从浙中采集珍奇不雅观赏石,号花石纲。
新亭:别号劳劳亭,建于三国吴时,位于南京。
当年东晋渡江后,贵族每逢春光妖冶的时节,便登上新亭赏景饮酒。
一次有人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众人北望故国,相视而泣。
(《世说新语》)簇乐:多种乐器一起演奏。
千古恨:指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掳走的靖康之耻。

余生自大澄清志。
更有谁、磻(pán)溪未遇,傅岩未起。
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
便都道、江神堪恃(shì)。
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
天下事,可知矣!
我像那个范滂一样,平生怀着收复失落地、再振国威的年夜志壮志,齐心专心想要澄清中原,然而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犹如那未碰着文王的姜尚,没被高宗举用的傅说。
现在国事要依赖什么来支撑呢?这长江不过是只有一衣带宽而已,那些君王臣子却都说有此天险大可以安然无忧。
那些士大夫们依然不问国事,我原来想要和他们议论时局、商榷国事,他们却学林逋隐居不雅观梅,忘怀国事,寄情于山水,并以此相标榜。
如此景况,天下大事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磻溪:指姜太公在磻溪垂钓,遇周文王而拜相的故事。
傅岩:相传傅说原是傅岩地方的一个筑墙的奴隶,后成了商王武丁重用的大臣。
林处士:林逋,北宋人,隐居西湖孤山三十年,养鹤种梅。
喻指那些不问国事的清高之士。

文及翁的紧张作品有:

山中夜坐、贺新郎·西湖、贺新郎·西湖等。

《贺新郎·西湖》由[小孩子点读]APP - 小学家庭辅导专家,独家原创整理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