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天天古诗词  近代毛泽东沁园春雪

大河高下,顿失落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骚人物,

还看目前。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涯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高下,顿时失落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彷佛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彷佛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照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本日的人们。

注释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期间,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
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版图广大的民族自满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仲春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瞥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
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涯。

大河高下:大河,指黄河。
大河高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落滔滔:(黄河)急速失落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彷佛(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高原(上的丘陵)彷佛(许多)白象在奔跑。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等到;须要。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照映的壮丽景致。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
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忙操劳。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天子。

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天子。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
“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比拟之下,文治方面的造诣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天子。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天子。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
汉时匈奴自称。
后来也泛称壮大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
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开山祖师。
成吉思汗除盘踞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盘踞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弘大的蒙古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
“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都已经由去了。
俱,都。

数风骚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赏析

《沁园春·雪》分高下阕。
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
起笔非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墨客对北方雪景的感想熏染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
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高下,顿失落滔滔。
”大雪覆盖了统统,黄河也失落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涯的茫茫雪景。
这里“惟余莽莽”“顿失落滔滔”,十分准确、真切,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
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
“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授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
这就“迎刃而解”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多么自然奥妙的遐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

  下阕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
“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领悟,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
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终极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
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心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
毛泽东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管理想和雄才大略,一定会在这首词中弯曲地反响出来,并且不同凡响。
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忙操劳。
“俱往矣,数风骚人物,还看目前。
”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

  《沁园春·雪》突出表示了毛泽东词风的雄浑、大气。
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示江山主沉浮。
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
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
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
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
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天下,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普通,易诵易唱易记。

好诗,总是一眼难忘。

难怪人们能够该出不同的味道:

陈布雷说:“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佳构。

蒋中正说:“我看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
你(陈布雷)要赶紧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驳他。

柳亚子说:“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