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滑查看文章版面

档案故事:1959年6月,毛泽东韶山挥笔写下《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题注:“1959年6月25日到韶山。
离去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年了。
”韶山,毛泽东的故乡。
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稽核农人运动时曾回到韶山。
毛泽东在1959年6月25日至27日重返韶山,距1927年1月已经32年多。
这首诗便是对32年来斗争和胜利的概括。

这首诗最早揭橥在公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
1976年1月、1986年9月公民文学出版社分别收入《毛主席诗词》和《毛泽东诗词选》。
中共中心文献研究室将其编入1993年1月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

王明贵故园情深 七律到韶山手迹

1959年6月,在新中国成立将近10年时,毛泽东终于有了一个回家乡韶山看看的机会。

毛泽东从武昌到长沙的前夕,对时任湖北省委布告王任重说:“我来日诰日要到湖南去,你可以向他们取经,不同地区之间相互学习,很有必要。
”这之前,湖南的互助互助、农业生产基本上是比较稳健的。

1959年6月24日清晨,毛泽东5点钟就起了床,在专列上吃了早饭,列车从汉口向湖南开进。
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湖北省委第一布告王任重、机要秘书高智等陪同毛泽东前往长沙。
他在专列上谈兴甚浓,对即将召开的中心全会期望很大,充满希望和激情。
这天中午,专列驶入古城长沙。
下午,毛泽东在奔流的湘江水中劈波斩浪,在橘子洲走到乡亲们中间访问农人和拜访学校。
6月25日下午2时,毛泽东乘专列从长沙到湘潭。

当天下午5点44分,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之久的韶山,来到父老乡亲中间。
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全体韶山冲,传到湘潭、宁乡、湘乡交界的附近山村落农庄,一韶光山水含笑,议论振奋,韶山冲像过节一样热闹。

毛泽东到韶山后,住在松山一号楼。
他请来了当地的“山神”(即韶山公社党委布告)和“地皮”(即韶山大队支部布告),拉他们坐下,讯问起身乡的工农业生产、水利培植、群众生活等情形,讯问起少年期间的老师、同学、亲友等人的现状。

当天夜晚,客人散尽之后,毛泽东仍旧毫无睡意,在院坪里,与罗瑞卿、王任重和湖南省委第一布告周小舟等,谈起30年代在中心苏区和遵义会议前后的往事,谈起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的情形。
人们去安歇之后,毛泽东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沉着。
夜深人静了,他还提笔写了几封信。

6月26日,他来到父母墓前,神色肃穆,深鞠三躬,充满深情地轻声说:“古人辛劳,后人幸福。
”毛泽东跟随行的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
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道、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
我下次回来,我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
”略停一会,他就拄着棍子往山下走。

从山高下来之后,毛泽东接见干部群众,他走进谢家屋场的公共食堂,理解食堂的真实情形。
他横过塘基,来到上屋场,回到自己的旧居,走进自己当年的寝室,看着三兄弟和母亲1919年在长沙的合照,一晃40年过去了,照片中的老母早已作古,二弟泽民捐躯在新疆,三弟泽覃捐躯在江西,他历经出生入死,领导公民建立了新中国,原来的一家人只剩下自己,不由得感慨万千!

在毛泽东去韶山学校的路上,韶山学校的师生和附近的农人,从白发老人到几岁小孩,纷纭加入欢迎军队,站在马路两边期待他的到来。
毛泽东亲切地和少先队员手挽手走上校门口的台阶,一边走一边讯问同学们的学习情形。
到韶山学校后,学生们立时围拢在他的身旁。
学生蒋含宇解下自己的红围巾,走到毛泽东跟前,行了个队礼。
毛泽东弯下腰来,让少先队员踮起脚给自己系上红围巾。
戴上红围巾,毛泽东高兴地说:“我现在又年轻了,变成少先队员了。
”风趣的措辞引得大家放声大笑。
毛泽东被师生们笑脸簇拥着,拍照师捉住机会按下快门,于是留下了一张被墨客臧克家称之为“纸面上仿佛听出了声音”的著名照片。

这天晚上,松山招待所灯火通明,毛泽东在这里约请地下党员、大革命期间的自卫队员、义士家属、老贫农以及公社和大队的紧张干部等几十人在这里开漫谈会,并宴请各位乡亲。

送走众乡亲后,毛泽东又和王任重等三人谈了良久。
谈了关于读书的问题,他说要读马列主义,还要读点历史,读些古诗词。
谈经济事情时,他强调操持事情必须搞综合平衡。
经济培植必须要鼓足干劲,又要实事求是,管理国家和管理家庭一样,要一个钱打二十四个结。

夜深了,天空疏星点点,万籁俱寂,人们都进入了梦乡。
“松山一号”还亮着灯光。
毛泽东在寝室里踱着步,彷佛在思虑着什么。
他又来到走廊里,与警卫职员闲谈了一下子,然后回到寝室踱来踱去,沉吟不已,直到天边露出了一片鱼肚白,那被红绒幔子遮住的玻璃窗还透出微弱的灯光。
为了中国革命奇迹,毛泽东整整32年没有回过韶山了。
如今,他终于回来了,多少青少年时期的往事涌上了他的脑海啊!
他一夜没睡,吟成一首《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宅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捐躯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各处英雄下夕烟。

青年期间,毛泽东怀着“改造中国与天下”的宏伟抱负,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大革命期间,他怀着对家乡的关心和对公民的热爱,两次回到韶山,亲自点燃了韶山的革命火种。
1927年元月,毛泽东回韶山稽核农人运动时,在毛震公祠召开的群众欢迎大会上,他年夜方冲动大方地夸奖农人运动“好得很”“农会万岁”,并充满激情地说:“我毛润之为公民谋解放,三十年革命不堪利,决不回来见父老乡亲!
”如今,革命终于成功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耸立在世界的东方!
(作者单位:湖南省档案馆)

(选自《新湘评论》2023年第17期)

来亚红:努力走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肖皓: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侯喜保:以高质量发展的新作为考验主题教诲成效郭如才:稳定树立高质量发展的光鲜导向

掌上阅读党刊

《新湘评论》

2023年第17期

点击封面

进入电子刊

新湘评论"大众号将秉承《湘江评论》精神传统,发扬《新湘评论》独特上风,与您一道品读思想、纯净心灵、鼎新前行。
\公众 data-from=\"大众0\"大众 data-weuitheme=\公众light\"大众>
\"大众 data-from=\"大众0\公众 data-weuitheme=\"大众light\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