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除排律外,无论是五绝七绝,还是五律七律,前者四句分别为20字和28字,后者八句分别为40字和56字,这便是所谓\公众首有定句,句有定字\"大众。对联则\"大众副无定句,句无定字\"大众,句数、字数多少不拘,少则一字,多则上千言。这个篇幅是非、字数多少的不同,影响乃至决定着联和诗在创作自由度上的差别。一首格律诗,每句字数相等,排列整洁,句与句之间的平仄安排不是相对便是相粘,在词汇选择上限定较大。对联则不同,由于没有句数和字数的硬性规定,不仅在笔墨选择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而且每边句与句之间一样平常也没有平仄相对相粘的限定,因而活动空间要大得多。
(二)叶不叶韵不同(押不押韵)
不仅格律诗要有叶韵,而且自《诗经》以来所有的诗、词、曲乃至当代的大部分新诗都是叶韵的,以是诗属于韵文。诗中的律诗,除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外,所有偶句都必须叶韵。对联,不管多少句多少字,从理论上说,只能排成\公众两两相对\公众的两行,以是也就不必叶韵。况且,最初的对联只是四至七字的短联,这样的高下句也不可能叶韵,由于一个偶句根本就不须要同谁叶韵的问题。由此,人们有情由将对联列入非韵文。由于对联不哀求叶韵,就更增加了措辞选择的自由度。以格律诗为例,《平水韵》中\"大众十五咸\"大众韵部只有41个平声字,最多的\"大众四支\"大众韵部也只有464个平声字。一首诗的韵脚用字只能在一个韵部内挑选。可对联由于不叶韵,以是不受韵部的限定,险些所有汉字都可作为选择工具。虽然近些年有韵联涌现,但这是对对联品种的丰富,并不改变对联不哀求叶韵的实质。
(三)平仄匹配不同

所有律诗包括排律在内,对仗的平仄匹配,实际上只有两种相对句式。以七律为例:一种因此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平平仄仄平平仄;一种因此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仄仄平平平仄仄。由这种平仄交替所形成的句式称为律句,违者称为失落律。对联,当然也讲究当句的平仄折衷,但不完备同于律诗。对联的平仄句式,既可以是律句,也可以是非律句。一样平常认为,五言、七言等短联,采取律句较好。但总的讲,不必用律句来束缚对联的创作。由于,对联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定,是非参差不齐,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非得句句按律句安排。再说,对联具有不同于律诗的措辞特点,既可以用诗的措辞,也可以用散文措辞,还可以用俚语、谚语、针言、既定语、口头语乃至俏皮话,它们不可能句句由律句组成。以是,对联平仄匹配句式,相较于律诗要灵巧得多、丰富得多。
(四)词性宽严不同
律诗的对仗,在词性哀求上是十分严格的,除高下句相对部位用语必须词性相同外,乃至还有一些细化哀求,如名词相对,要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动物名对动物名,植物名对植物名,方位词对方位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对联在对仗上的词性哀求较之于律诗则要宽松些。语法上古已有之的词性互用,律诗许可,对联自不必说。纵然是一些非常明确的不同词性之间的对仗,对联中也时有所见。如北宋名将宗泽墓联:\"大众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公众\"大众撑\"大众是动词,\"大众尚\公众是副词。再如一副贺冯玉祥五十寿联:\"大众为民族存正气;是抗战之先驱。\公众\"大众存\公众是实词,\公众之\公众是虚词。由此可见,联律与诗律在词性对仗上,总则相同,细则有别,诗较严格,联较宽松。
(五)同字处理不同
同字必须用同字相对,是对联与律诗共同遵照的规则。但在一首律诗中,颔联的同字不能再在颈联中涌现。对联却不同,同一个字,不仅可以在本边各句中反复涌现,而且可以在高下联两边错位涌现。最大的不同是,律诗绝对不许可同一个字处于对仗高下句的同一位置上,即不许可同位重字。在对联中,却许可带有衬字性子的虚词同位重字,诸如之、乎、也、者、矣、焉、哉之类。如弥勒佛联:\公众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大众\"大众之\"大众字便是虚词同位重字。还有更宽者,在某种特定情形下,乃至许可实词同位重字,如在皖南事变中捐躯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自题》联:\"大众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大众\"大众不忘\"大众便是实词同位重字。
(六)音步句式不同
陈东成副会长著文说:五言联的音步,可以是\公众二、三\公众式,也可以是\"大众三、二\"大众式;七言联的音步,可以是\"大众二、二、三\"大众式,也可以是\"大众三、二、二\"大众式和\"大众三、四\"大众式以及\公众二、三、二\"大众式。而五言、七言律诗的音步只限于上述\公众可以\"大众的范围,而不能进入\"大众也可以\"大众的领域。与律诗对仗句字数相等的对联尚且如此,别的就可想而知了。陈东成把联律与诗律在音步句式上的不同点讲到家了.如果还要罗嗦几句的话,在\"大众别的可想而知\"大众里,由于对联\"大众副无定句,句无定字\"大众,其音步句式的不同组合量在理论上是个天文数字。这就使得对联的音步较之于律诗更加纷繁多变和交错铿锵。
(七)自对办法不同
自对是对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从大的方面分,有本句中字与字的自对,如郑板桥联:\"大众花着花落僧贫富;云去云来客往还。\公众个中\公众贫富\"大众是形容词并列形成自对,\"大众往还\"大众是动词并列形成自对。这种双字对高下联互对可以不论词性。这是联律和诗律所共有的。另一种自对办法,便是本边自对。这种自对紧张分三种情形:一是本句内词组与词组的自对,如用\"大众富国强军\公众对\"大众风调雨顺\"大众,前者为两个动宾构造词汇自对,后者为两个主谓构造词汇自对;二是本边内句与句的自对,如用\"大众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众对\公众燕语莺歌,龙飞凤舞\"大众,每边两句各自相对;三是本边句与句对排比方式形成的类似自对,如马萧萧名誉会长的一副联便是这种情形:\公众山水好,人文好,谁不说俺嘉祥好;石雕乡,唢呐乡,无非壮咱宗圣乡。\"大众由于字数句数上的不同,这种本边自对是律诗所不具备的、所望尘莫及的,但正好是对联独树一帜、引为自满的。
(八)违规犯忌不同
律诗,包括所有的律句,为了保持严格的平仄交错句式和整洁的抑扬抑扬音调,明确规定:一是不得失落替;二是不得有三仄尾、三平尾;三是不得有四连平、四连仄;四是不得有孤平。这些规则,凡是会写格律诗的人都很熟习并严格遵守,稍有违反就会引起违律和犯忌的议论。
对联本句的平仄交替,可以像律句那样进行,也可以不像律句那样两字一转换,如七言句的音步,可以分为三个,也可以分为两个,其极度的可能只有一个,以是就不忌讳失落替和四连仄、四连平;高下联平仄相对,只哀求节奏点的字平仄安排必须相反,非节奏点的字平仄可问可不问,因而也就不忌讳三仄尾、三平尾;由于这两种情形与律诗的不同,以是也就不存在孤平的忌讳。这样一来,就使得对联在遣词造句上享有更广阔的空间,实际上也使其所利用的措辞具有更强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