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译文:

酷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凉的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爽。
它吹散了山中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的雾霭,显现出了山上涧旁的人家房屋。
凉风交往来交往去本来没有踪迹,可它的吹起和停息却彷佛很有感情,合民气意。
当红日西下,大地山川一片寂静的时候,它又自松林间吹起,响起一片松涛声。

注释:

进修古诗的意境美品味古文学咏风传授教化与鉴赏具体讲解古诗

肃肃:形容快速。
风:一作“景”。
加:给予。
林壑:树林和山沟,指有树林的山谷。
驱:驱散,赶走。
寻:一作“入”。
涧户:山沟里的人家。
卷:卷走,吹散。
雾:一作“露”。
楹:堂屋前的柱子。
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固:本来。
迹:行动留下的痕迹。
一作“际”。
动息:活动与安歇。
松声:松树被风吹动发出像波涛一样的声音。

赏析: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
”此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
酷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风凉。
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
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墨客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诗人情不自禁地赞颂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这风确乎是“有情”的。

“肃肃凉景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风飘然乍起。
“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难分轩轾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情。
“我”字的利用,加强了主不雅观情绪,表现了墨客胸襟的开阔。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详细情态。
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
第五、六两句是赞赏风的品质。
“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彷佛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
“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敷”之意,形容风年夜方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
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奥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联:“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演奏起悦耳的松涛声。
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墨客自己。
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不雅观意趣。

墨客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颂风的高尚品质和勤奋精神。
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
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
墨客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
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
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维妙维肖。
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
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故意的行动,仿佛风奔跑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故意急人所需似的。
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捉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
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征象写成了故意识的活动。
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
在墨客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此诗所咏之风,不是习见的柔弱的喷鼻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媚谄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
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墨客的平等的政治空想和生活情趣。

版权解释:本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次只作为公益学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