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意,是主不雅观的,象是客不雅观的。客不雅观的象,被主不雅观的意所润色,组成了一个偏正词组,便是意的象。
毛翰师长西席在《诗美创造学》一书中,阐明意象言简意赅:寓意之象。
那么,意象有什么浸染呢?毛翰师长西席总结了五点,我们来看看。
一、寄情于物,赏心悦目意象手腕在诗中利用的浸染之一,是将抽象的主不雅观情思寄托于详细的客不雅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光鲜生动的表达。《诗美创造学》
意,是主不雅观的情思,是抽象的。象,是客不雅观事物,是可触的。将主不雅观情思寄托于客不雅观物象,意象成为一个媒体。
老街认为可以用科幻电影中的说法,意象类似宿主。
毛翰师长西席举得一个例子更加准确形象。他把主不雅观情思比喻为维生素,人如果想摄入维生素,不必吃维生素药片,而是吃一些带有维生素的水果。
例如刘禹锡《乌衣巷》诗云: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
墨客的主不雅观情思,是过往的繁华已经衰败,兴亡兴废是历史规律。如果直接说出了,就犹如把维生素给了读者,读者是不喜好吃药(听道理),而是喜好吃水果。以是墨客把维生素,换成了水果给读者,读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感想熏染了墨客的情思。
这些水果,便是诗中的意象:朱雀桥、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旧时燕、百姓家。由于供应了这么幽美的意象,以是这首诗也赏心悦目流传千古。
二、意同象异,各见其趣
意象手腕在诗中利用的浸染之二,是借助各自的独创性的意象,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诗美创造学》
同一种主不雅观情思,可以通过不同的意象来表达。例如年夜夫要供应给病人维生素,可以推举苹果、喷鼻香蕉平分歧的水果。
这些水果虽然含水量不同、含糖量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各有各的特点,但是都有维生素,这便是“意同象异,各见其趣”。例犹如样是爱情诗,墨客们却各显神通,留下了无数的传世佳作。
例如唐朝墨客皇甫松《采莲子》: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游。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又如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树槐》:
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攀槐枝望郎来。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
一个用莲(谐音怜),一个用槐(怀),意象虽不同,但是都表现了女子对付情郎的爱慕。墨客选取不同的意象,令爱情诗呈现不同的艺术气质和艺术魅力。
如果不是“意同象异,各见其趣”,那么古人写过了,后人还写什么呢?反过来说,子弟墨客,更要把稳与古人的不同,要出新意,才能写出“各见其趣”的作品。
三、主题朦胧,意绪无穷
意象手腕在诗中利用的浸染之三,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产生逻辑措辞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诗美创造学》
直接把自己的主不雅观情思说出来,有时候还真得无法作到。乃至作者本身的感想熏染,自己也未必清楚。但是,他可以借助于意象,可以令读者感想熏染到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古人常说“诗无达诂” ,一首诗写成往后,作者想表达什么,读者未必能够界定很清楚。由于被感想熏染到的主题有多义性和不愿定性。墨客故意给读者供应想象的空间,令读者自己去品尝、回味、遐想。
毛翰师长西席举例的,李商隐的这首《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庄生梦、杜鹃、沧海明月、珠泪、蓝田暖日、玉之烟....作者是怀念故人吗?是抒发出生吗?是对付自己作品的总结吗?是追忆青春吗?或许是、或许不是、或许都是。
李商隐用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主题朦胧,意绪无穷”的境界。
四、笔墨有狱,取象而避
意象在诗中的浸染之四,是如《毛诗正义》所说,是“见今之失落,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取比类”便是取意象。《诗美创造学》
白居易写《长恨歌》,第一句是: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明明说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第一句借用了汉武帝的名号。
《史记·风趣列传》中写道,齐威王登基往后,不理朝政,当时的齐国危在夙夜迟早: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旁边莫敢谏。
国之将亡,却没有人敢于进谏,这怎么办呢?于是淳于髡想了个办法: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淳于髡借用了一个意象,一只”三年不飞又不鸣“的大鸟,于是齐威王一下子就听懂了,见告他,我这只大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我们读封神榜,对付纣王的残暴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便是他对付比干的伤害。
杜牧在《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中写道: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对付现实不满,为避祸不敢之说,只是写“乐游原上望昭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望昭陵,便是仰慕李世民和那个真正“清时”的时期。
比干被纣王剖心,魏征被李世民重用,杜牧除了嗟叹自己怀才不遇外,还要把稳宦官与权臣的伤害。以是,很多墨客“笔墨有狱,取象而避”。
但是, “笔墨有狱,取象却未必都能避”,象唐朝那么宽容的时期并不多见。例如清代有人咏紫牡丹,因“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被治去世罪,明朝高启《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结果被腰斩。
五、不肯殉葬,寓意于象
意象在诗中的浸染之五,是与现实社会政治保持一定间隔,从而避免由于当时对某一社会空想、社会力量、社会人物的判断上的天真,缺少远见,后来在该空想幻灭,该力量、该人物走向反面时,使作者尴尬,使作品成为殉葬品。
北京前大街的某商铺悬挂了一幅对联:天地庄周马,江湖范蠡船。这两句出自唐朝边塞墨客高适的《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
德以精灵降,时膺梦寐求。苍生谢安石,天子富平侯。.....幸沐千年圣,何辞一尉休。折腰知宠辱,回顾见沉浮。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逍遥堪自乐,浩荡信无忧。去此从黄绶,归欤任白头。风尘与霄汉,展望日悠悠。
作者是好墨客,诗是好诗,句是好句,只可惜所赠与的人不是年夜大好人。陈左相,即唐玄宗期间的宰相陈希烈。
陈希烈遭到杨国忠的记恨,不得不辞官,于是高适作诗拍了一下怕屁。说他堪比挽救东晋的谢安、汉朝五世袭爵的富平侯。辞官往后,也好比谢绝作相的庄生和急流勇退的范蠡。
可惜的是,陈希烈在安史之乱中做了叛军的宰相,之后被唐肃宗赐去世。
你说,高适打不打脸?
毛翰师长西席举例的是艾青,他当年写过一首长篇颂歌《吴满有》,被歌颂者是陕甘宁边区的著名劳模。可惜1947年胡宗南攻占延安时,吴满有被俘变节了。艾青也尴尬了。
那么诗怎么写呢?毛翰师长西席举例了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虽然“比较朦胧”,但是:
艺术魅力没有随着光阴的流逝而流逝, 对付诗而言,神往光明、神往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也就够了。《诗美创造学》
写详细的人物,或者说还建在的人物,真是有些风险。正如白居易所说:
周公恐怖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去世,生平真伪复谁知?
结束语关于意象的5个浸染,总结一下毛翰师长西席的不雅观点:
寄情于物,赏心悦目意同象异,各见其趣主题朦胧,意绪无穷笔墨有狱,取象而避不肯殉葬,寓意于象您以为,还有要补充的吗?
@老街味道
张中行谈诗词创作:这10类诗空有平仄之壳,却无诗情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