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写中秋最佳的诗词,千古以来无人能够与之争锋。
这首词,写于1076年,苏轼正在密州。
当时,苏轼由于和王安石政见不同,于是自求外放,辗转各地。
在这一年,苏轼已经和兄弟分别了七年之久。
这一年中秋节,苏轼喝醉了,想到自己的兄弟苏辙,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望。

这首词绝妙之处在于天人合一。
此中以“明月几时有”向宇宙发出亘古之问,接着将神话和现实结合起来,表达了“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的解脱境界。
下阙中,用玉轮的阴晴圆缺来象征人的悲欢离合,表达了豁达的胸襟,充满了哲学韵味。
该词表面写自己的悲欢离合,实际上写出了全体人类的悲欢离合,因此他的思想境界永久也不会褪色,永久扣民气弦,这便是千古绝望的魅力。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中国古代最好的10首中秋诗词苏轼的水调歌头位居第一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只留下了一首《春江花月夜》,但是确能够做到“孤篇压全唐”,闻一多赞颂道“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描写的是晚春夜月,将春色、江色、花色、月色、夜色完美领悟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竹苞松茂的山水画卷。
诗的措辞不仅华美优雅,而且充满了哲学意味,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表达了全体人类的悲哀;诗歌的境界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把人类放在全体宇宙中去思考,会以为人类多么微小,人类的生平不过是沧海一粟、白驹过隙。

诗歌的下半段开始将把稳力转向人间,描写在如此美好的月夜,人们的思念。
实际上,我认为下片的部分拉低了诗歌的格局,这将这首诗的主题带向了闺怨。
从主题上来说,诗歌的高下段彷佛是两首主题不同的诗,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当成了一首。

3,李白《把酒问月》

上苍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的《把酒问月》,也是唐诗中最出色的诗篇之一。
该诗完备像一个喝醉的墨客说的醉话,因此才能够将缥缈无边的神话写得如此的生动。
诗歌充满哲学韵味,个中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写出了人类的微小,当时也写出了自己的豁达。
既然人生短暂,我们何不对酒当歌,把酒赏月。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喜好写月的墨客,他创作的涉及月的诗竟然多达320首。
而这首《把酒问月》境界最高,影响最大,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显就有李白诗句的痕迹。

4,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来宾。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是南宋初期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留下了《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念奴娇·过洞庭》《水调歌头·闻采石降服》等气势雄浑的词篇。
这首词写于1166年,他被奸臣所害被免去职务。
在途经洞庭湖的时候,即景生情,写下本词。
这首词,将天上的星辰万象和湖上的沧浪明河融为一体,描写一幅平湖星月图,“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他大发想象,将北斗七星视为勺子,将长江之水视为酒,将浩瀚星辰视为来宾,多么奇幻、多么美妙。
在这样竹苞松茂的天下中,自己“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达自己的明净、冷落、纯洁。
这首词将宇宙万物写入,创造了天人合一的化境,终极自己达到了“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的玄学境界。

5,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整顿悲惨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可爱一天景致,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其人:“风趣玩世,不能俯仰顺时”,“为文奇险,不蹈袭古人轨辙……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
”这首词,正能够反响他的思想境界。
自古蓬秋多寂寥,然而米芾却“不学宋玉解悲愁”,而是在豪迈畅饮。
在酒醉之时,就倒在船上,横吹玉笛,如此洒脱。
他感慨宇宙的奇妙,认为“宇宙若萍浮”,人真是寄生于浮萍之上,任由飘零。
自己则睡在江上,听江流。
听说他每次外出嬉戏,船头高挂“米家书画船”的字幅,可见他多次在船上醉倒,卧听江流。

6,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不仅是盛唐著名的宰相,也是一位出色的墨客,这首《望月怀远》是代表作。
诗的经典在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通过月光、玉轮将千里之外的两人练习在一起。
这句诗,化用于南朝民歌的“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和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勃的“海内存心腹,天涯若比邻”的境界比较类似。
诗的大部分内容在于描写明月之下,情人的相思之态,正如自己的诗句“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7,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去世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是现实主义的墨客,虽然在写诗的过程中追求“语不惊人去世不休”,但是其诗歌还是没有李白那种飘渺的境界,而是多低沉忧郁。
这首诗,写自己对弟弟的和家乡的思念。
安史之乱后,唐朝北方大乱,人们经历了生离去世别,杜甫的这首诗正反响了这样的社会征象。
诗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为了千古名句,更加突出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8,白居易《望月有感》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兵戈后,骨肉流落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写家人、兄弟在战乱后的分散。
这首诗写于799年,当时河南一带发生了几次节度使的叛乱,平叛战役规模较大,韶光亦长。
由于叛乱导致运河漕运中断,产生了“关内阻饥”,涌现了田园荒漠,骨肉离散的局势。
而白居易的兄弟姐妹也失落业羁旅,天各一方,于是白居易不才了这首诗。

9,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诗是王建中秋节和朋友相聚时所作,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
诗歌的前两句谢了中秋的气氛,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
不过,末了两句提高了诗的境界,将中秋的秋思扩展到了千家万家,让人回味无穷。

10,朱淑真《秋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朱淑真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诗词基本都是闺怨作品。
这首诗,同样也是闺怨作品,写自己的孤苦。
末了的一句“月在梧桐缺处明”写得非常真切。
相信很多人在欣赏满月的时候,总是会有类似的情景:玉轮被树荫遮住,只能透过缝隙才能看到。
这或许暗示着什么力量无形中让自己的命运变得多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