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霖铃

寒蝉悲惨,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去,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这首《雨霖铃》是柳永的最佳代表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离去诗词的最佳代表作。
该词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奥深厚,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千古名篇。
根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苏轼曾经问一位幕士:“我词何如柳七?”,幕士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2,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柳永词选坦荡了词的意境不减唐人高处是宋朝婉约词的巅峰

重湖叠巘清佳。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是柳永写给杭州知州孙何的。
《古今词话》记载:“柳耆卿与孙相作甚布衣交。
孙知杭州,门禁甚严。
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
”柳永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以求得到对方举荐的机会。
全篇写杭州城的地理位置主要,经济繁荣,风景幽美,也是当时北宋国泰民安的表现。
词中多用夸年夜数字,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达到了虚实结合的效果,开阔了词的境界。
根据《鹤林玉露》记载,金国完颜亮后来读了这首词后,对南方的繁华十分神往,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3,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 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凝望, 误几次天涯识归舟? 争知我、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

柳永是宋代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但是其境内早已超越了五代和北宋初期的喷鼻香软词风,词的空间开阔了起来。
这首《八声甘州》,境界开阔,沧桑凄凉,是柳永词的代表作。
苏轼原来比较鄙视柳永的词,但是苏轼却赞颂这首词“不减唐人高处”。
清朝的郑文焯评价道:“柳词本以柔婉见长,此词却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

4,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 凭栏悄悄, 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 堪动宋玉凄凉。
水风轻、蘋花渐老, 月露冷、 梧叶飘黄。
遗情伤。
故人何在? 烟水茫茫。

难忘。
文期洒会, 几孤风月, 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 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 难凭远信, 指暮天、 空识归航。
黯相望。
断鸿声里, 立尽斜阳。

这首词是柳永为怀念湘中故人所作。
上片紧张写登临后的秋天景色,下片紧张写对过去文期酒会的追忆,以及离去之苦,相见之难。
柳永最善于描述冷落的秋天景色夕阳,并将自己的离去之情融入这种萧瑟的景象中,做到十全十美。
本词从秋天景色垂垂道来,节奏感不断加强末了到结尾处到达了情绪的高潮。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其时空开阔,情景动人,又首尾呼应,堪称绝妙。

5,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涯。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干瘪。

这首词,写柳永落魄异域、怀恋故人的情怀。
上片写自己登高望远,只见芳草无际,夕阳无语。
下片写自己孤独寂寞的无聊。
末了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干瘪”化用古人诗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表达了自己刚毅不渝的情绪。
柳永这两句,直抒胸臆,激情回荡,被王国维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6,夜半乐

冻云黯淡景象,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
片帆高举。
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落,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
断鸿声远长天暮。

陈振孙评价柳永的词“工于羁旅行役”,柳永的《归朝欢·别按扁舟三两只》《卜算子慢·江枫渐老》《诉衷情近·雨晴气爽》《戚氏·晚秋日》《满江红·暮雨初收》《竹马子·登孤垒荒凉》《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安公子·远岸收残雨》都是个中比较出色的作品。
柳永的这些词,通过对羁旅行役的描写,写出了俏丽的沿途风光,也写出了自己无奈、流落的痛楚,以及思念故人的心情。
这首《夜半乐》是个中的代表作,通过对沿岸人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描写,反衬出了自己的流落无依。

7,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醉翁萧索,不似少年时。

1029年,离开京城五年后,又返回京师,汴京繁华依旧,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触目伤怀 ,柳永又离开京都,前往西北。
在到达了长安一带后,柳永目睹了汉唐故都的萧瑟场景,写下了这首小令。
这首词,也道出了自己的落魄,已经时不待我的悲哀。

8,曲玉管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
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
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
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苦处,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从1008年到1024年,柳永在东京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但是都落榜了,这无疑是对柳永最大的打击。
不过,柳永在东京开封的日子里,见到了京城的繁华,自己也过得风骚快活,纸迷金醉。
在京城,他出入了青楼之间,交结了不少的妓女。
这篇词,是柳永在离开了京城之后,对京城幽欢佳会的追忆。
该词的意境和情绪和《八声甘州》较为相似,这里不再详细说。
根据首句的“陇首云飞”来看,这首词是柳永1029年漂流西北期间所写的。

9,归朝欢

别岸扁舟三两只。
葭苇萧萧风淅淅。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逐渐分曙色。
路遥山远多行役。
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
转觉归心生羽翼。
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诚何益。
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词。
上片写自己在途中所见所闻,是凌晨时的场景。
虽然天才刚刚亮,但是路上的行人早已出发。
这些人都是追逐名利之人,当然也包括自己。
下片议论抒怀,写对故乡、恋人的思念,萌发了归去的冲动。
末了一句话,好似韦庄的《菩萨蛮》:“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10,卜算子慢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楚客登临,正是深秋景象。
引疏砧、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侭无言、谁会凭高意。
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这首词的意境和思想和《曲玉管》十分相似。
上片写秋日的冷落景象,下片写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柳永的词,很好地继续了宋玉的悲秋情怀,所谓“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秋日是行人最随意马虎感怀的时候。
词中将自己定位为“楚客”,词中的“翠峰十二”,也便是巫山十二峰,既暗示了过去的云雨之欢,也融入了楚地的景致。
这首词“一气转注,联翩而下”,可谓随处颂扬。

11,倾杯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
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落山驿。
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
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
想绣阁深奥深厚,争知干瘪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柳永的羁旅行役词,扩大了词的意境,将词从过去的花间小令引向了更加辽阔的领域,增强了词的文学色彩,对豪放词的产生也有主要的贡献。
此词用弯曲多变的笔法描述了清寂的山光水影,寄寓着词人落拓江湖的出生之感,构成一幅游子秋日行吟的连环画卷。
这首词的意境和《玉蝴蝶》等词的意境情绪都是相似的。

12,满江红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流落。

桐江好,烟漠漠。
波似染,山如削。
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
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这首词写在1034年到1035年之间,当时柳永已经中进士,正赶往睦州任官,途经了严陵滩。
严陵滩也便是七里滩,因严光在此垂钓,故称。
后来常常将严陵滩和武陵源等同视为隐居之地的代表。
柳永描写了严陵滩一带的俏丽风光,可谓“波似染,山如削”,真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柳永写这里美好的风光,抒发了对官宦的厌倦。
实际上,柳永生平都在追求做官,只是长期郁郁不得志罢了。

13,双声子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
三吴风景,苏州台榭,牢落暮霭初收。
夫差旧国,喷鼻香径没、徒有荒丘。
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斗,图王取霸无休。
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
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骚。
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这首词写于柳永的后期,当时柳永意境当官。
柳永在宦游时来到吴国故地苏州,许多古代的一遗迹使他产生了怀古的幽情,此词便是他宦游苏州所作。
这首词是一首比较精良的怀古词,通过对吴国遗迹荒凉场景的描写,道出了兴衰无常之感。
这首词,开辟了婉约慢词怀古的先河,后来周邦彦的《西河·大石金陵》,姜夔的《扬州慢》便是按照这个线路发展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