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小学教材里的这首《草》,千古传诵,大家会背。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首诗乃是少年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时所写,原诗题目并非《草》,而且还有更加精彩的后四句。

那是在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刚刚16虚岁的白居易初入长安,写了一首应考习作诗,题曰《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16岁参加科举一诗成名满分出圈轰动了全体大年夜唐文坛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字乐天,号喷鼻香山居士)

这首诗是比较罕见的“赋得体”,这里大略解释一下。
所谓“赋得体”,便是借古人诗句或针言命题作诗,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命题作文。
按照科举考试的规定,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因此得名。

“赋得体”的作法与咏物相似,但又哀求贴合题意,对仗工致,起承转合分明,全篇构造空灵浑成。
束缚如此严苛,以是自古以来很少涌现佳作,白居易的这篇《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唯一的千古名篇。

我们常日称这首诗为《草》,源自前四句的内容,即对古原上野草的描写。
但通过完全标题《赋得古原草送别》弗成贵知,这首诗的主题实在是送别,前面的咏物只是在为后面的抒怀做铺垫。

就整体而言,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既抒发了送别朋侪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又是一曲技艺高超的野草颂,表达了对顽强生命力的赞誉。
个中“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两句,更是作为“韧劲”的代名词,成为世代传颂的千古名句。

(白居易)

关于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记载在唐人张固的《幽闲鼓吹》里。

据记载,少年白居易初入京城长安,特地拿着此诗前去拜会大文学家顾况。
起初,顾况还拿白居易的名字打趣道:“长安米贵,白居不易!
”意思便是说,长安物价高,想要混饭吃可不随意马虎。
言外之意是,京城人才济济,没有点真本事很难立足。

但是,当白居易呈上自己刚写的这篇《赋得古原草送别》,顾况的态度立时变了,越读越佩服,等读到“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两句时,他不禁改口说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意思便是,有如此才华,在长安立足那就随意马虎了。

(白居易像)

后来,在顾况的大力举荐下,白居易在长安一诗成名,满分出圈,很快就蜚声文坛,成为当时候最炙手可热的后起之秀。

读到这里,想必很多读者会提出如是质疑:不是说这首诗是白居易的应试之作吗?怎么又成了写给顾况的干谒诗?(注:干谒诗便是古代文人为了推销自己而写的诗歌,目的是得到王侯将相的赏识和举荐。
)实在,这两件事并不冲突,听笔者阐明完,大家就明白怎回事了。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里写过,王维当年高中状元,是由于得到了玉真公主的赏识和举荐。
有读者就此认为,王维是靠走后门才当上状元,名不正言不顺,很是不只彩。
但是,事实原形却并非如此。

(玉真公主剧照)

王维是靠玉真公主的举荐才当上状元,这话没错,但这并不虞味他的状元身份名不正言不顺。
那是由于,唐朝的科举分为“考卷”和“行卷”,“考卷”是现场答题,而“行卷”本来便是以“朱紫”推举为主,这是符合唐朝科举制度规定的,并非王维走后门。
只不过王维的“朱紫”是玉真公主,身份比较分外,以是才被人抓了小辫子,传出了一些真假难辨的绯闻。

所谓的“行卷”,便是考生把自己平时写得比较好的诗词歌赋誊抄在上面,考官根据这些作品的水平进行测评,给出相应分数。
与“考卷”比较,“行卷”的测评有很大的主不雅观性,以是当时的考生都会提前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当世大儒看,以求得到他们的赞誉或推举,这样的话,考生的“行卷”成绩便会随之水涨船高。

王维找的是玉真公主,而白居易找的大文学家顾况,实在性子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科举加分,这种做法在唐朝很普遍,符合规定,无可厚非。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