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词中之龙”的美称;

他,便是辛弃疾,南宋豪放派的代表。

他的作品,既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年夜方冲动大方,也有“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宁静。

既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孤独与无奈;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深情与哲思。

辛弃疾的10首诗词首首经典值得细细品味

在朝廷的偏安政策下,他的抱负难以实现。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道尽了他壮志未酬的遗憾与无奈。

分享辛弃疾的十首词作,感想熏染其深奥深厚的爱国情怀。

〔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骚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平凡巷陌,人性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历经千古的江山,难以寻觅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昔日的舞榭歌台、英雄人物,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夕阳斜照在草木之上,那平凡的小巷,传说曾是南朝宋武帝居住过的地方。
遥想当年,他率领千军万马,气吞山河的气势,是何等豪迈。

然而,元嘉年间那次草率的出兵,终落得大败而归,仓皇北望。
南渡以来,已有四十三年,依然能够记得当年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场景。

往事怎堪回顾,看那佛狸祠下,社鼓声声,乌鸦盘旋,一片祥和安宁。
如今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辛弃疾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下了这篇随处颂扬的怀古词。

词中借用三个历史人物、七个典故,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情。

〔2〕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疆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醉酒后挑亮灯火,抽出宝剑看了又看,仿佛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号角连天的军营。

将烤熟的牛肉分给部下的将士,各种乐器演奏着鼓舞士气的乐曲,传遍塞外。
这是秋日在沙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追风逐电,弓箭如霹雳般划破长空。
齐心专心想替君主完成规复中原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隽誉。
只是可惜现在已是长满白发的人!

陈同甫为词人同道合的好友,此词为1188年,词人闲居信州带湖时所作。

词中回顾了青年时期驰骋疆场的战斗生涯,表达了建功立业的人生壮志,以及报国无门、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3〕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在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忧闷是若何的滋味,只是喜好登上高楼,眺望远方,以为爬得越高越好,为了写一首新词,本来毫无忧闷,而勉强说自己忧闷。

如今年纪大了,饱经忧患,历经沧桑,尝尽人间忧闷的滋味,想将忧闷的滋味说出来,反而却说不出口。
却只说了一句:好一个风凉的秋日啊!

辛弃疾受排挤,闲居风景幽美的带湖,目睹国事日非,满腔忧愤难以驱散,于是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全词通篇言愁,字字珠玑,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痛楚之情,言浅意深,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某个夏日的夜晚,辛弃疾经由上饶黄沙领道。
夜空中,一轮明月升到树梢上空,通亮的月光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乌鹊。
夜半时分,清凉的晚风吹来远处的阵阵蝉鸣声。

在沁人心脾的稻花喷鼻香中,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一起上蛙鸣声声,彷佛是在为农夫的丰收而欢唱。

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这时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觉得大雨将至,词人想要躲雨,等走到溪头转弯处,那个熟习的茅店涌如今了面前。

这首词作于词人在带湖居家期间,明月、清风、稻喷鼻香、蛙声、疏星、稀雨,情景交融,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描写夏夜山村落幽美的风光。

〔5〕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下奔流不息的赣江水,江中有多少远行人的伤心泪。
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无数青山重重遮拦。

但青山究竟遮挡不住滚滚的江水,江水还会向东流去。
江边夕阳西下,我满心惆怅,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登上郁孤台,俯瞰昼夜奔流的滔滔江水,不禁感慨万千。

整首词沉郁凄凉,朴实自然,寄托着词人深奥深厚的爱国情思。

〔6〕

清平乐·村落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紧邻房屋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青草萋萋。

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一边饮酒,一边逗趣,那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顺又美好,一片温馨和谐的画面。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忙着编织鸡笼。
最喜好的小儿子则高枕而卧地横卧在溪头的草丛中,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辛弃疾因坚持抗金的主见,一贯遭受排斥,闲居带湖长达二十年之久。

此词用白描的手腕,将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描写得惟妙惟肖,意趣盎然,充满田园生活气息。

〔7〕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哪里可以看到中原?站在北固楼上,美好风光依旧。

千百年来,在这片地皮上,不知经历了多少盛衰兴亡之事?光阴悠悠,只有这无尽的长江水依旧奔流不息。

想当年,孙权年少时就统率三军,雄踞东南一带,战斗不息。

天下的英雄豪杰谁是孙权的对手?只有曹操和刘备。
若生儿子应该如孙权一样平常。

这首词即景抒怀,借古讽今,三问三答,词人赞颂古代英雄人物,暗示了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不满之情,抒发了词人渴望国效力的壮烈情怀。

〔8〕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华。
可惜流年,忧闷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清秋时节,长空如洗,碧波荡漾的江水仿佛与天相接,一同延伸到无边的秋色中。

他登上赏心亭,眺望远山,连绵起伏的山峦犹如女子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这些景象引起词人的忧闷和愤恨。

夕阳斜挂楼头,孤雁发生发火声声的哀鸣,客居江南的词人,看动手中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栏杆,他的一腔热血没有人能够理解。

西风吹尽,为吃鲈鱼脍而回籍的张翰是否已归来?身处浊世,只顾求田问舍的许汜,怕是羞于去见刘备。

只可惜光阴如流水,不禁担心风雨飘摇中的国家。
树木都已经如此,就请那红巾翠袖的歌女,为我擦拭伤心的泪水吧。

辛弃疾南归后,一贯被投闲置散,壮志难酬,借登临赏心亭所见所感,抒发深奥深厚的家国情怀。

全词冲动大方年夜方,借用张翰、许汜、桓温三人的典故,表达光阴流逝、报国无门、烦闷悲愤的苦闷心情,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9〕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喷鼻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之夜,灯光闪烁,彷佛是东风吹开千树繁花一样,更吹得空中烟火纷纭、如雨般纷纭落下。
豪华的马车芬芳四溢。

悠扬的凤箫声在空中回荡,玉壶般的明月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翻腾飞舞,笑语喧哗。

女子头上都戴着俊秀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的喷鼻香气暗自飘散。

我在茫茫人海中探求她千百次,总是看不到,猛然一转头,却创造她正站在灯火零落稀疏的地方。

金兵反攻袭击,南宋朝廷整日寻欢作乐,沉溺于歌舞。
辛弃疾有志报国,却无路请缨,他遂满怀忿恨之情作下此篇。
全词构思精妙,措辞精细,蕴藉婉转,余味无穷。

〔10〕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宋·辛弃疾

连云松竹。
万事从今足。
拄杖雇主分社肉。
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
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山园里耸立着一望无际的松树竹林,仿佛要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
在这里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也该知足了。

每到社日,就拄着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一份祭肉,倘若恰逢白酒刚刚酿成,恰好可以一醉方休。

秋风吹来,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
这时一群顽童手拿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和枣。

不要惊动了小孩子们,在这儿悄悄地不雅观察他们天真天真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撤职后在江西乡间隐寓所作,整首词意趣盎然,毫无雕琢之痕迹,措辞平实易懂,愉悦的生活气息溢于言表。

来源:一诗一天下微信"大众年夜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