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本书以“我”作为一名退休西席向学生讲述杭州书院和儒家文化的历史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北宋范仲淹睦州兴学到民国夏震武在富阳兴办灵峰精舍千余年间发生在杭州的近30个书院故事,重点刻画了翁洮、范仲淹、王安石、苏轼、胡瑗、朱熹、辅广、黄幹、詹仪之、赵孟頫、吴澄、王守仁、洪钟、顾宪成、张鹏翮、陆堦、袁枚、阮元、俞樾、章太炎、龚自珍等数十位大儒与地方官员群体,以振兴杭州书院及其儒家文化为己任的群体形象和动听故事,并用辩证的历史不雅观,发掘出这些故事的时期光辉和时期精神。

二、遗民兴学

杜燕秋鸿各自飞,我来君去苦相违。

连载08|青山流水读书声 作者庞惊涛

西湖西畔梅如雪,应有亲朋待子归。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超出。
对大多数杭州人而言,雪西湖固然有它独特的韵致,但是梅花如雪的春之西湖还是最为动人,看到它们准期盛开,至少可以让他们暂时忘掉前朝覆亡、临安失守、沦为异族子民的怆痛,内心里,他们还是以前朝遗民自居。
只是,临安再已不叫临安,也不是新朝的都城,而叫杭州了。

这是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秋日的一个下午,闻听朋友王月要回杭州,墨客不禁动了思乡之念,江熏风景,西湖山水,就这样一幕幕浮现在他面前。

从吴兴到大都,墨客的北上之路颇受非议。
作为前朝宗室,他的这个动向由于关乎江南遗民的气节,故引起了家族成员和至交好友两股力量的强烈反对。
大家纷纭举拒不与元廷互助的江南绅士如谢枋得的正面范例,企图让他改变北上的主张。
谢枋得后来以激烈的言辞招致杀身之祸,这让他以为当初选择北上的决定仍旧不失落为全身避祸的明智之举。

觐见忽必烈之后,他对这个印象里的“蛮人”有了很大的改不雅观,他乃至以为这个外表看上去孔武有力的大帝对文教的重视并非只是做做样子,而是有着十足的诚意和逐一展开的极致耐心。
当然,他更明白忽必烈不顾元蒙宗室反对重用一个前朝宗室子弟的意图,乃在于借用他分外的身份和卓越的才学,为江南遗民做一个新朝顺臣的模范。

经由是否北上的思想斗争,他现在心绪已经平定。
是非对错且由后人评说吧。
除了全身避祸这点,他现在重点要考虑的,是如何合营忽必烈,力所能及、用己所长,做一些有益于普通人的事。
北地荒凉,确不能与江南的温顺敦厚比较,

在等待朝廷任命的间隙里,好友王月来辞行,也让他起了江南之思,于是便写下了这首《送王月友归杭州》以赠王月:西湖边的梅花盛开如雪,亲朋好友们都该当盼着你早日归来吧。
这哪里是写给王月呢,分明是借王月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啊。

他便是赵孟頫。

天遂人愿,王月回杭州不久,赵孟頫就得到了到杭州“出差”的机会。
忽必烈几经权衡,给这个以书法、绘画而有名于世的江南遗民代表人物一个很出乎猜想的职务:兵部郎中,并以钦差的身份到江南督办至元钞的实行。

“杭州,我来了!
”接到诏令后,赵孟頫便准备南下的装扮服装,并急急修书数通,将自己要回江南的见告几位好友,他期待着在杭州和他们的雅集。

1.草窗老人酒席上推举了一个贤人

从大都到杭州,是赵孟頫北上时曾经走过的一条水陆兼程的路。

自京杭大运河,水路跨过漳河,穿越浩瀚的淮水,便进入江南富贵乡。
这一番南北之旅,让赵孟頫看到了兵戈扰攘之后困难求生的底层百姓的真实生存状态,以及所经城镇村落舍文教凋敝、亟待重振的现状,这让他再一次以为此番出山选择的精确性。
深受传统儒家经世济民思想影响,赵孟頫做不到对现世所有的无动于衷,如果决意做生平的隐士,那么他面前见到的这些苦难,他只能自私地表示无能为力。
而一旦选择出来做官,最少他就有了为改变而贡献力量的可能和根本条件。

事实上,论及赵孟頫的终生造诣,众人大多集中于他并世无双的字画艺术而忽略了他以官员身份在兴文教方面的轴心浸染。
在他两次杭州任职、居停杭州超过十年的韶光里,环绕赵孟頫这个文艺领袖、江南遗民代表而生动在杭州乃至全体帝国中央的高等别朋友圈,险些便是元廷不敷百年国祚的文化高地,他当之无愧的话语权以及无人能匹的影响力,让杭州乃至全体江南的文教风习快速在兵僰后复元重振,并迅速引领全体帝国的风向。
如果要对此作一个客不雅观切实的评价,彷佛该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没有赵孟頫,全体元廷不敷百年的文教功绩,将是暗淡无光的。

季候阃是盛夏。
进入江南水域,傍晚的船头已经褪去了袭人的暑热而有了宜人的爽意。
同行的礼部尚书刘宣也是有经世大志的饱读诗书之人,对赵孟頫执礼甚恭,一起衡诗论文,颇不寂寞。
赵孟頫也得闲创作了一些字画作品,赠予刘宣。

不数日,解缆驿站,好友鲜于枢等早已得信来驿站迎候了。

“子昂兄,不期这么快又再见面了。
”鲜于枢引着一干故人故友新知,先后与赵孟頫寒暄。
赵孟頫也忙着把刘宣先容给大家。

接风宴在先得楼。
刘宣也不避众人,荡开肺腑,提及了这次江南之行。

“子昂兄宗室世家,江南素有名望,这兵部郎中之职,诸位看来以为怪异,实则大有玄机。
此番钦差督行新钞,刘某当是首责,而子昂兄则不妨以此差为名,武职文做,深入士林,想其所想,谋其所谋,为新朝文教之兴打开局势,亦劳诸位贤达倾力奥援,不负帝阙寄望。

刘宣的话说得再明白不过。
忽必烈检点他们两人做钦差下江南督办至元新钞的推广,还有一层意思,便是联络和收买江南的读书人,振兴帝国文教。
刘宣知道自己在文教方面的影响力不及赵孟頫,以是,就帮赵孟頫卸下明面上的差使,让他多利用自己的影响,摸清士林和地方文教的实情,以供中枢文教制令以及裁决之参谋。

顿了顿,刘宣又向鲜于枢拱了拱手,接着说:“鲜于公隐居杭州,筑室困学斋,清望士林,正堪模范。

鲜于枢拱手还礼道:“刘大人过誉,某的困学斋,不过个人读书小天地罢了,比不得那些开坛设教的书院。

刘宣摇手道:“不然。
书院之兴,固然当首推其功,但名儒大家,风骚雅集,论学虽局于一室,影响仍在一时。
以困学斋吸聚贤达所影响和贡献,实际也不亚于一个书院之功。
故,鄙意以为,本朝方兴,欲起文教,此等以雅集为名的讲学,当是鼓吹首重。
子昂兄正大有用武之地。

“只是不明白,朝廷对此等雅集持何态度?既非官学,又不开坛设教,育人授策,只是呼朋唤友,吟诵风月,殊不与振兴文教之上意相统合。
”坐在一侧的王月问道。

“是日然是多虑。
本朝开朝以来,以今上宇量最为宽雅,也最重风教。
子昂兄北上居停有日,想必和某一样的领受,朝廷待天下儒士,真真出于至诚。
再者,杭州乃前朝旧都,最得文教风气熏习,一国重振,理应该先。
一书斋,一讲学,皆有正风淳俗之功,可谓丝毫之于河海。
丝毫不聚,焉有河海之雄。
”刘宣侃侃而回,虽是官家之论,实有儒者气质,让座中之人,包含赵孟頫在内,无不倾服。

“刘大人既如此说,我就代杭州的读书人谢过了。
子昂兄,我推举一个人,你倒是可以去拜拜。
”鲜于枢道。

“哦,是哪位?”赵孟頫问道。

“提及来,此人也是前朝遗民,和你同籍,现居杭州癸辛街,斋号浩然,藏书数万,日以著述为乐,身边也是集聚了很多士人。

“可是草窗老人周密周公?”

“正是,我曾向你先容过。
”鲜于枢道:“这次得闲,你正该一访。
刘大人如能屈尊一访,当是一大佳话。

刘宣道:“早闻此公令名,只是无缘得见。
今次既然来了杭州,自然需得随子昂兄一道前去拜会。

数日之后,刘宣忙完公事,就在鲜于枢和赵孟頫的陪同下,轻车简从,到癸辛街拜访周密。

周密曾当过南宋朝的义乌令。
鼎革后,决意不仕,内心里对新朝是抵触的。
此番承鲜于枢牵线,答应见赵孟頫,但并不知有刘宣同往。
在周密,赵孟頫虽年齿小于自己,但因赵孟頫是赵宋宗室子弟,又加之字画成绩甚深,自己乐于一见。
以是当鲜于枢先容刘宣时,他还是有些意外。
落座饮茶,也只是唯唯,并不多言。
直到后来鲜于枢将前次刘宣先得楼所讲略作陈述,又听得刘宣气宇非凡、语气恳挚的讲话,知他非俗吏庸官,确有振兴文教之愿,这才缓缓打开话题。

这一场浩然斋的雅集,从午后到薄暮,三人同赏字画,月旦时贤,又不设防地议论兴学兴教大计,皆有相见恨晚之感。
华灯夜上,周密叫家人在书斋备了一桌酒席,三人边饮酒吃菜边连续纵谈。
周密知道刘宣不是小人,自己早作自得其乐,以是除了不攻击新朝之外,对一合时局皆揭橥了自己的意见。

在周密看来,新钞之实行,根底还是在文化认同。
而文化认同,首在收拢民气。
江南人文荟萃之地,江南归聚,天下自然也就归聚了。
只是,少不得有一个领袖人物。

刘宣问:“周公可愿出山?”

周密逊谢不已:“老夫残年朽骨,难担此任。
刘大人,子昂兄可不是这样的领袖人物?”

刘宣恍然大悟道:“哎呀,我这是灯下黑了。
子昂兄,你当推辞不得了!
来,饮酒饮酒。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庞惊涛,四川南充人,居成都。
自署云棲阁主,号守榆居士。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成都邑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
钱学(钱锺书)研究者,蜀山书院山长。
有《啃钱齿余录—关于钱学的五十八篇读书条记》、《钱锺书与天府学人》等著作。
现供职成都时期出版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用度酬谢。
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