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作的到底是《悯农》还是《锄禾》?
白居易那首《草》什么时候被改成了《赋得古原草送别》了?
我昨晚熬了个通宵,查找了一些不同版本的教材与资料,确实是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有些内容就有所不同。
但为什么不同?在教材里却没有解释。
事情量太大,我找了三首版天职歧的古诗。
个中争议比较大的有杜牧的《山行》,到底是“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是“白云生处有人家”?
有些网友持疑惑态度,影象中是“深处”,这部分人年事一样平常都上了40多岁的。
而有些人却斩钉截铁地认为是“生处”。“生处”更生动。
我学的是“六年制小学教材”版,学的是“深处”。
这首诗里面还有一个挺有争议的字“斜”,到底读二声“xia”还是读二声“xie”?
而现在的教材版本里的“白云生处”,也不知是哪一年改过的,教材里也没注释。
现在的人教版
本人认为“深处”与“生处”各有妙处。
“白云深处”,解释山高林密,云雾环抱,字里行间一幅山水画油然而生。
而“白云生处”,我资历有限,我只能理解成,“人家”里生出的“炊烟”,如果是这样,是表示不了山间的幽深之处的。
而两种说法也各有出处,谁也不能说哪个对,哪个错了。
第二首比较有争议的古诗是李绅的《锄禾》啥时候变成了《悯农》?
六年制小学教材
现在人教版
说实话,种过地的人对“锄禾”的理解比“悯农”要随意马虎理解得多。
适值锄禾的韶光都是在夏天,干得汗如雨下那是肯定的,以是一说“锄禾”大家都会同等地以为辛劳,对农人的悲悯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而“悯农”二字,不看内容是不知道农人在干啥的,太泛指了。
那时候的老师会阐明为什么要锄禾,怎么锄?
而现在的老师只能空洞地说种地很辛劳,要体谅农人,要珍惜粮食。试问哪个孩子听进去了?
现在我有疑问的是,你教材改版了都不须要解释一下的吗?
第三首有争议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草》(节选)改成了《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改的。
现在人教版
这首诗不管它哪个是原文,可能是先入为主吧!
本人认为一个“草”字真的可以阐明它的平生,普通易懂。
现在的新版有可能才是原著,但曾经用了几十年的东西,用顺手了,听顺耳了,你现在把它改了是不是要解释一下情形,给大家一个阐明?
现在是全民受教诲的时期,教材改版却问题百出。
父子之间为了教材里的一个字,一句话产生了隔阂,孩子说:“你老了,记错了”。
而母女间又常常大干一场:“我们学的才是精确的,你们学的是由于错了,才改过来的”。
而网友们的反应则更强烈,由于大家都能给出自己有力的见地。
朋友们,你们说这些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关乎到全民要用到的教材,出版社在改版的时候是不是该在曾经修正过或者有争议的地方作大略注释一下呢?
欢迎大家来唠唠!
#教材##微头条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