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去缺点项
除了上面所举的例子外,这个题型中还涉及到贾岛的《剑客》一诗,这首诗我们大家会背,而且稽核的是前两句,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是当时字幕中涌现了后两句:“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与我们大多数人读到的并不一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先来看大家一贯读到的这首诗。
剑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剑客
相传墨客贾岛在韩愈的奉劝下,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天真地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学一定能考中,以是,并不把“八百举子”放在眼里,一入考场,挥笔就写,在《病蝉》诗中,年夜骂:“什么黄雀、乌鸦,都一样想害蝉。”结果被认为是“无才之人,不得采取”,与平曾等人一起落了个“考场十恶”的坏名。贾岛心知是“吟病蝉之句”得罪了有权势的人,可又无可奈何。便创作了这首自喻诗。
剑客
《中国诗词大会》点评高朋康震老师阐明说,贾岛这样的人,在中晚唐的时候,始终是沉沦下僚的。与张九龄、白居易、韩愈这些既是文学家,有做过大官的人比较,贾岛基本上没有做过什么像样的官。但是追求仕途上的闻达,又确乎是当时文人的最高目标。我们一方面要反省,到了中晚唐期间,唐代的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制度,有很多毛病,使得大量的文人和知识分子,特殊是像贾岛这样的年轻人,没有出头之日。但是墨客本人也未尝没有缺点。贾岛长期科场不第,实际上他本人也存在问题。他在科场里面写诗,还嘲笑官场,怎么能够考中呢?
康震老师
以是,“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实在是说我蹉跎多少年,到现在文章写的这么好但没有人搭理我。我每天在家里磨了一把剑(剑是武士和侠士用的),但从来没用过。“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我本日拿来给你看一看,你有什么让我摆平的事吗?他实际上是说,你看看我是很有本事的,我满腹才华。然而结果是,对不起,你这个才华,我们还没看得上。以是他这首诗写的很雄奇,很壮不雅观,但内心很蹉跎,很难熬痛苦。每每这样的诗,写得很壮丽的时候,都是内心已经达到一个临界点了,贫乏至极,不遇之极,以是才叫嚣出来。这也是中晚唐时像他和孟郊这样的人长期沉沦下僚,然后形成的这样一种风格。
划去缺点项
那么为什么我们读到的是“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而这里涌现的是“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心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卖力人、命题专家组组长李定广老师做出了如下阐明。
这里要特殊强调的是,许多不雅观众所背的版本“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也是精确的,这属于从唐代开始就涌现的异文,不用除是贾岛本人所改,即先写的版本是“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后来修正为“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也便是说,后一个版本比前一个版本更好。为什么后一个版本更好呢?
李定广老师
一、贾岛的诗集名叫《长江集》,宋代的版本现在仍存,此诗后两句正是“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历代主要的唐诗选本以及《全唐诗》,都是“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可见这个版本是非常可靠的。二、“把似君”意思是拿起送你看。“似”是作为动词给予、送给的意思,在唐代很常见。最主要的是“谁为不平事”,意思是:谁做了不平之事。“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意思是:本日将这把宝剑拿出来给您看看,见告我,谁做了不平的事?“为”作动词用,意思是“做”。“谁为不平事”透露出贾岛急欲施展才能的欲望和豪情。清代冯班说:“‘谁为不平’,便须杀却,是侠概;‘谁有不平’,与人报仇,是卖身奴。”(《二冯评曰<才调集>》)清代纪晓岚说:“‘为’字意深,‘有’字意浅,‘为’字是英雄壮怀,‘有’字是游侠客气。”(《删正二冯评曰<才调集>》)
中国诗词大会
根据李定广老师的阐明,我们知道“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这个版本才是最好的版本。但是这个版本却不是我们大家熟知的版本。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不让我们读最好的版本呢?既然“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不是最好的版本,为什么大多数书本中都选择这个版本,从而流传最广呢?看来这个问题还须要专家学者来回答。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柄,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