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风,吹绿了山村落。山路弯弯,从城区出发,沿湖安路车行约30分钟,便到了夏履镇中央小学。
这是一所普通但又极富魅力的州里小学,她的魅力不仅在于百年历史的厚重和校园环境的俏丽,更在于24年如一日传领情况教诲理念,师生一起种菜种花、养小鱼、喂小鸟,全体校园活气勃勃。
一节“生态课”
把孩子“还给”自然
1995年夏,时年29岁的大志明调任夏履镇中央小学校长。“学校成立于1915年,历史虽悠久,毕竟是山区小学,传授教化根本相对薄弱。”如今已经在柯桥小学当校长的大志明回顾,当时适逢教诲改革,全国的学校都在努力由应试教诲转向本色教诲,如何使学校走上特色发展之路,让人颇费脑筋。
大志明想到了“科研兴校”。“山区学校做科研?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想法提出后,质疑声一度盖过掌声。但改革,便是变不可能为可能;而改革,又需从拥有的资源找切口。
夏履的自然禀赋一贯极有上风,而孩子是属于大自然的,孩子的天性本与自然最靠近,理应在大自然中得到快乐,得到真善美。在这样一个生态良好的州里开展“环境教诲”,倒是一桩迎刃而解的事。
就这样,1995年10月,“环境教诲”的雏形——“生态课”正式开课。自编乡土教材、开辟生态教诲基地,最初的教材略显软弱,只是村落民和企业家保护环境的故事,逐步地,“生态园”建起来了,葡萄架立起来了,低廉甜头的鸟笼挂上了树,满园绿草与满园的花,构成了生动的自然野趣图;伴随着科研的深入,1997年6月5日,天下环境日,学校校报《绿色来日诰日》“呱呱坠地”,“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我们渴望每一个孩子的脚下布满绿地毯,去寻觅一条通向太阳的路。”20多年来,《绿色来日诰日》从8开纸拓展到4开纸,记录下了学校从环境课程起步到全面推进本色教诲的坚实步伐。
“等到我终年夜后回到母校,我会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些小动物,还有和爸爸一起动手做鸟笼,我做的虽然不是最大的,但最受小鸟欢迎。”“我妈妈还会问我,我养的小鱼有没有及时换水,有没有给它吃饱,她整天担心鱼被我养去世掉,实在我每天都做好了喂养记录。”……细读校报上一篇篇充满童趣的习作,迎面而来的泥土喷鼻香味,毫无疑问,环境教诲带给孩子们的,远比教材要多。
不“放过”一个角落
打造绿色校园
让每一壁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通道都富有生命力,让每一个举动步伐都具有教诲功能,让校园环境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这是溜达于夏履镇小最真实的感想熏染。
24年来,夏履镇小的校长换了8任。如今,接力棒交到了李雅红手中,她见告,绿色已经是学校的精神所在,不论何时都不能丢,而独树一帜的“环境教诲”课程也一贯在传承中创新。近年来,许多名誉纷至沓来:绍兴市首批绿色学校、浙江省首批绿色学校、全国绿色学校、全国生态文明教诲特色学校……
学校的德育校长周建国,对绿色校园打造有着自己的见地。“要比校园大小和硬件举动步伐,州里学校与城里学校没法比。”周建国以为好好利用校园里的每个角落最主要,“螺蛳壳里做道场”,绿色校园就这样精心打磨出来了:学校的厕所是“生态厕所”,冲厕水用井水替代自来水,洗手水槽连接小便沟、大便沟,每一滴水都物尽其用,不仅节约本钱,也唤醒了孩子们的节水意识;学校里的每个角落都是学习的教室,比如上了四年级后,孩子们就有了自己的菜园子,以班级为单位拥有“自留地”,种大蒜、种豌豆或者种紫云英,都由孩子们商量着定,拔草除虫、浇水施肥,让孩子们感想熏染春种秋收的喜悦,蔬菜还会由食堂加工,终极成为全校师生的“加餐”;同学们可以认养金鱼或小鸟,换水喂食,老师从不插手,还鼓励孩子们做好不雅观察记录,与动物交朋友,做自然的有心人;校园里的一景一物都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老师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绿色的种子,也让许多孩子收成了最名贵的真善美。
把家乡写进教材
传承地域文化
“孩子天生与大自然相通,他们和大自然天生便是伙伴,真恰好的教诲,是从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出发,顺其自然,培养完全、纯粹、幸福的人。”提及环境教诲,李雅红脸上神采奕奕,“大自然是孩子们的教诲之神,孩子们可以从一草一木、一雨一露中,探究自然的奥秘,得到生命的力量,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夏履镇小无疑是打磨特色的先行者,采访进行到后程,加倍以为,这是所“宝藏”学校。
在编写和修订校本教材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走出校门,建立了户外教诲基地,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的自然环境,如夏履江、越王峥等开展生态调研;多年来,学生放学回家时都随身携带一只小纸袋,回家路上看到垃圾就及时捡起来,这也匆匆使许多家长参与进来,教诲一代人,影响两代人;学校一系列的教诲研究实践,还得到了省环保宣教中央及浙江大学生态农业研究所等有关领导的关注和关心,大院士们悉心辅导小学生,并鼓励老师们在编写教材时,多编写与地域文化干系的内容。
“我们现在正在修订新的校本教材,内容涵盖夏履的诗、夏履的画、夏履的竹、夏履的桥等12方面的内容,希望引发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绪。”周建国说,以家乡山水启蒙小学生,用神话传说引发情绪共鸣,实在是在用不同的意象丈量乡愁,从曾经最充分表达乡愁的诗词中追溯乡愁,如果地域文化没有传承下去,夏履俏丽的环境和良好的生态保护就无从谈起,年轻一代对家乡的情绪留恋也就不会有。
“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还希望将‘环境教诲’更进一步,更好地传承地域文化。”周建国认为,这是一个将教诲特色升格为德育特色的过程。“这哀求学生不仅仅能够亲近自然、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崇尚环保,更是希望在他们心中播种下一颗不忘初心、爱家乡的种子。我想,这才是我们最根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