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这些清明习俗穿越千年而来,那些衣袖翩然的古人们在诗词的吟诵中、在传统的画卷里,一首首、一幅幅,都向我们展示了全方位的清明图景。

让我们通过古诗古画,一起看看古人们的“清明假期”如何花式度过。

万物成长此时,清洁明净

“清明”一词作为节气,最早见于《逸周书》中。
《逸周书·周月解》中记载“应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逸周书·时训解》又说“清明之日,桐始华”。

不负春景春色不负青丨一路不雅赏古诗古画中的清明雅事

在西汉哲学著作《淮南子》中提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国语》阐明说:“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
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成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由此不雅观之,“清明”二字,便是清洁明净之意,也便是天清地明。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

小舟撑出柳阴来。

田舍清嫡,家家出火迟

在清明还是个“节气小弟”的时候,“寒食节”早已声名鹊起。
传说中这一节日为纪念春秋期间的忠臣介子推设立。
在这段禁烟火的韶光,古人们必须以冷食度日,代表人们对忠实、廉明的赞许。

史料表明,在唐朝之前,“清明”一贯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而存在着,起着辅导农业生产的浸染;在唐朝往后,“清明”才与上巳节、寒食节相互领悟,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清明节。

寒食内宴(其一)

唐·张籍

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周稠。

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喷鼻香骑逐飞毬。

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

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行由。

清明插柳:闻得沿街卖柳条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真个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有着极高的有名度。
只管对“清明”二字有着诸多阐明,众说纷纭,有研究者认为,“清明节气说”是与画作本身契合度最高、最合理的一个。

图中所绘170多棵树大多为柳树,柳枝细而柔和,柳叶繁而嫩绿,是清明节前后的景象,也是佐证《清明上河图》描述的是清明节气的主要证据。

有民俗专家指出,树每每被视为生命的象征。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
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型春祈仪式,清明节和柳树自然有着不解之缘。

清嫡园林寄朋侪

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东风吹起,趁得风轻放纸鸢

《红楼梦》中与清明干系的回目有很多,与鹞子结合的意象为历代读者所熟知。

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字谜贾政悲谶语》中,元宵佳节,贾府众人作字谜为乐。
当贾政阅至探春所作字谜时,又往下看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贾政道:“这是鹞子。
”探春笑道:“是。

有研究者指出,答案的“鹞子”与谜面中的“清明妆点最堪宜”,强调了鹞子乃清明时节的主要节物。
清明节前后,正是日头恰好,东风吹起之时,“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个时候放鹞子也是踏青之余的一件乐事。
(莫年光时间 李东宝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