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首诗,总有那么几首比较不为人所知,而且有的诗乍一看上去还比较新奇有趣,比如那些标题长得不像话的诗。

全唐诗第178卷第25首的试题是这样的:《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时流夜郎,行至江夏,与张公相去千里,公因太府丞王昔使车寄罗衣二事,及五月五日赠余诗,余答以此诗》。

就这一个标题,整整56个字,这是断好句往后的样子,向我们详细交代了写这首诗的背景。
这里的张相公指的是唐代的宰相张镐。

公元758年,此时唐肃宗刚继位两年,之前参与过安史之乱的叛臣史思明由于形势所迫,向朝廷要求屈膝降服佩服。

李白最长的一首诗标题56字全诗才20个字却满篇尽是愁思

张镐心知史思明的叛逆之心,齐心专心想阻挡朝廷接管史思明的请降,于是写了奏折,说史思明只是一时失落势而已,假如这个时候给他机会,他往后肯定会再挑发难端,像这种人,根本感化不了。

但是唐肃宗终极没有采纳张镐的见地,由于朝廷里有很多宦官都站在史思明这边,一个劲地说史思明的好话,而张镐一个人势单力薄,说不过人家,末了还被罢除了宰相职位,改任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这个时候,李白也刚好遇上事了,他由于之前参加了永王的阵营,后来永王兵败,李白也被问罪。
大略来讲,便是站错了队,然后被流放到了夜郎,即诗中的“余时流夜郎”。

真是惺惺相惜,提及来,李白和张镐也是故人故友了,此前李白还为张镐写过几首诗,如《赠张相镐二首》,这是两首乞助、表明心志的诗。

当时李白刚从浔阳监狱里出来,面对祖国河山沦陷于战事之中,自己也想为国效力,他年夜志勃勃,想要有所作为,“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参与平定叛乱。

他知道张镐在这场战乱中所肩负的重任,将张镐比作张良,胜将复兴唐室,因此李白在诗中严明,希望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去建功立业,贡献善策,以拯救国民于水火之中。

不过世事无常,战乱中更是如此,很快李白被判罪长流夜郎,而张镐也被罢去了宰相之位。
李白听到了张镐的后,心里郁郁难言,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此时李白刚好走到江夏,即北武汉市武昌,而张镐的目的地是荆州,也在湖北,不过李白的目的地要更远,在夜郎。
夜郎详细在哪里,自古有许多种说法,比较主流的是在贵州,这真的是“与张公相去千里”了。

虽然题目这么长,但实在这是一首很大略的五言:

张衡殊不乐,应有四愁诗。

惭君锦绣段,赠我慰相思。

鸿鹄复矫翼,凤凰忆故池。

荣乐一如此,商山老紫芝。

题目56个字,内容才20个字,确实是少见了。
而此后在经由了一段辗转流落后,在759年,李白终于得到了自由,他顺着长江疾驶而下,又回到了江夏,之后是一段泛舟游湖,与故地之间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的日子。

同为759年,史思明果真如张镐所担心的那样,再次造反了,还自主为帝,粗俗来讲,有一种狗改不了吃屎的逆反之心。
当初不信改不过来的唐肃宗,这时又想到了张镐之前的进言,便再次启用张镐,拜他为太子来宾,后改左散骑常侍。

在张镐连续当了两年官职之后,李白去世了,人们说他是醉酒捞月,失落足而去世,极其富有浪漫色彩,而这时,张镐又再一次因牵连被贬,人生大起大落两次,在李白去世后的第二年,张镐病逝。
从唐安史之乱往后,这些大唐王朝的传奇人物也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