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兰亭集序(原文)
【作者】王羲之 【朝代】魏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旁边,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天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不雅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以是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去世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前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去世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以是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注释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汇合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浩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事大的小的都聚拢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嵬峨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照映环抱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阁下,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阐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景象晴朗,和风温暖,仰首不雅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不雅观察大地上浩瀚的万物,用来伸展目光,开阔肚量胸襟,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生平。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肆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打仗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得意,感到高兴和知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好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革而变革,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好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由于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是非,听凭造化,末了归结于消灭。古人说:“去世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古人所发感慨的缘故原由,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古人文章时嗟叹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死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龟龄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古人,可悲呀。以是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期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缘故原由,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三、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朋侪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便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造诣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韶光、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述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措辞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东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天下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畅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只管人们取舍不同,脾气互异。刚刚对自己所神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霎时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是非,终极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悲惨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便是议论和抒怀。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神往和执着的激情亲切。
魏晋期间,玄学清谈不胫而走,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民气抱负上,王羲之与一样平常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去世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不雅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代价。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措辞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期间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洁而富于变革,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表示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不雅观,和老庄学说主见的无为形成了光鲜的比拟。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四、艺术特点:
《兰亭序》的书法精美奇妙,古人称王羲之作《兰亭序》,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飘若浮云,娇如游龙,波谲云诡,变革无穷”,一改汉魏以来朴实稳拙的书风,开妍美流便的先河,其雄秀之气,似出天然。作者的风姿、气质、襟怀、情操,亦糅进了作品之中。章法、构造、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觉得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造诣显然在行、草方面。
五、笔者临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