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就来聊一聊商鞅是怎么凭借出色的外交才能忽悠魏惠王,并且携手孙膑彻底将魏国从战国初期的霸主位置上扯下来的。
尊魏为王——秦国化险为夷公元前351年秦国趁魏国被围攻落井下石,占了不少地盘。等魏国办理了东部战事后,开始腾脱手来整顿对自己落井下石的秦国。魏国不仅收复了全部的失落地,还包围了秦国的固阳。史载,秦孝公
“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去世士置将,以待魏氏。”
可以看出此时秦国处于危急存亡的田地。
这时候商鞅站了出来,他出使魏国游说魏惠王。可以想象到商鞅此行十分危险,魏国刚被秦国暗杀,你这个时候去游说,难保魏惠王不会大怒之下把你给烹了。
商鞅
然而商鞅成功了,他带给了魏惠王一件求之不得的礼物——秦国乐意奉魏惠王为“王”。原来我们后世称呼魏惠王,是他称王往后的结果。当时他还不是王,而是称“侯”。
魏惠王刚刚和中原诸侯大战一番,四面结怨,左支右绌,非常的狼狈。虽然末了吃魏国国力的老本取胜,但仅仅只能算是惨胜。然而魏惠王却飘了,以为自己的“霸主”地位名副实在,面对这么多国家围攻,还能取得胜利。
这个时候商鞅送上这件“礼物”,充分知足了魏惠王的虚荣心。他不仅忘掉了秦国对自己的背刺,更没故意识到“称王”这份“礼物”切实其实便是毒药,是把自己架在火坑上烤,成为众矢之的。
魏惠王
逢泽之会——魏王得意忘形魏王沉浸在称王的喜悦之中,商鞅又给加了一把火,劝他进行诸侯会盟,联合那些服从自己的小国,一起攻打齐国和楚国。于是魏惠王急不可待地举行会盟,会盟的地点是逢泽,以是也被叫做“逢泽之会”。
参会的国家紧张是泗水流域的小国,比如宋、卫、鲁、邹。这些国家虽然还没有灭掉,但是规模和实力比较于七大国而言相去甚远。大国之中参会的除了拱火的秦国,只有之前被攻破邯郸只能搪塞魏惠王的赵国。
逢泽会盟
魏惠王举行完会盟后还意犹未尽,带着诸侯拜会周天子。说是“拜会”实际上更准确的说是羞辱,毕竟一个自封为王和周天子不相上下的霸主,带着一群小弟去看望一个垂垂老矣毫无实力的周王室,其意昭然若揭。
魏惠王玩够了后创造一个很大的问题——韩国没有来。
自己调集诸侯会盟是针对楚国和齐国的,他们当然不会来;燕国远在天边并且也少有觊觎中原的野心,不来也可以理解;然而韩国作为三晋分家之后自己忠实的小弟居然也不来,真的是岂有此理。
于是魏惠王决定教训一下韩国。
马陵之战——魏国元气大伤韩国受到了魏国的进攻,赶紧向齐国求援。齐国上次“围魏救赵”取得了胜利,也想去救韩国,于是齐王敕令急速出兵相救,却被孙膑制止了。
孙膑提出,目前战役刚刚开始,双方还没有什么丢失,如果这时候去救,那么相称于齐国代替韩国承受了魏国的攻击。而且韩国并不危急,也不会非常感激齐国。该当先许诺韩国营救,武断他们抵抗的决心,但是不急速施救,等到魏、韩双方激烈交手损伤惨重之后,再派兵去救,这样面对的是削弱后的魏军,并且对韩国更加感谢齐国的恩德。
孙膑深受齐国信赖
齐王赞许了孙膑的见地。就这样,当战役经历一段韶光韩国更加危急,再次来求救时,齐威王命令田盼为主将,孙膑为智囊前去接济。
魏国受到齐军阻挡只能撤退。魏惠王想到上次魏国攻打赵国便是齐国捣乱,这次居然再来一次,恼羞成怒,以为赵国、韩首都不是关键,要打就打齐国。于是集结兵力派庞涓为主将讨伐齐国。
孙膑知道魏国海内认为齐国士兵向来懦弱,以是故意示敌以弱,诱敌深入。他制订了减灶之计:在撤退的同时,第一天做十万灶,第二天做五万灶,第三天只做三万灶,让庞涓以为齐国士兵逃跑了许多,因此毫无防备持续追击。
等到撤到马陵这处狭窄且障碍极多的地方,孙膑在此设下埋伏,命人把树砍了堵塞道路,只留最大的一颗削去树皮刻上字。庞涓带兵到此创造无路可走,只看到一颗大树刮皮刻字,上前查看,创造上面写着“庞涓去世于此树之下”。
庞涓自知中计,但为时已晚,孙膑埋伏的弓箭手照着庞涓火把处射去,庞涓断港绝潢只能拔剑自刎。马陵之战不仅庞涓战去世,魏国太子申也被俘虏,主力部队损伤惨重元气大伤,已经无力再独霸中原了。
庞涓树下看到自己的命运
西鄙之战——秦国收复河西魏国大败的传到秦国,举国振奋,大臣们发起再给魏国从背后捅一刀。
秦孝公有些犹豫,由于上一次趁着魏、齐桂陵之战时偷袭魏国占了些地,结果魏国一旦缓过来急速夺了回去,靠着装孙子千恩万谢才把魏国稳住。如果这次再被魏国反推,恐怕魏国永久饶不过自己。
商鞅看出秦孝公犹豫,剖析说,秦国经历两次变法现在国力正强大,魏国刚刚被击败士气正低落,如果趁机向东扩展,可以收复河西之地。
商鞅又论述了和魏国决斗的必要性:
“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而如果攫取了崤函古道,则:
“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秦孝公被商鞅说动,赞许派兵伐魏。
秦魏之间险要的地理形势
魏国这边创造秦国又来偷鸡了,忙派公子卬前去应战。这时商鞅有使出了三寸不烂之舌,他对公子卬劝道,我商鞅本来是魏国的臣子,现在在秦国做官,希望两国结好。不如你来我这里聚会,共饮几杯然后各自退兵可好。
面对这个再明显不过的陷阱,公子卬居然直挺挺地跳了进去。在他赴宴时商鞅派出早就准备好的士兵将其活捉,随后趁机攻打魏军。失落去主将的魏军大败。
面对持续赓续的失落败,魏惠王只能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地皮求和。魏国彻底沦为二流国家。
而商鞅则到达人生的顶峰,被封赏商地十五邑,号为商君。这也是他被称为商鞅的缘故原由。
结语商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先是利用魏惠王虚荣生理尊其为王,办理了秦国灭顶之灾;接着再次给魏惠王吹风点火,让他诸侯会盟激起众怒;随后当魏国失落败后再次落井下石攻打魏国,利用老交情和谎话诱骗公子卬,给了魏国致命一击。
然而“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商鞅在变法、军事、外交中的一系列激烈狡诈之术终极也给自己带了恶果。下一篇我们来看秦惠文王登基后对商鞅的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