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简短的一首诗,却能背得缺点百出,这每每便是由于对诗词的理解不足,纯挚的去世记硬背就算当时记住了也会很快忘却,这时候真的就很喜好书里有配图插画的教材,由于配图真的能帮助当时“学艺不精”的小朋友一下子get诗词中想要表达的情绪!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除了缮写加深影象,也可以用“烂笔头”把诗词中的场景画出来,以此来增加我们对诗词的理解。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比如孟郊的《游子吟》,根据诗中描述的母亲为临行的孩子缝制衣服的场景,想象出一个在夜晚挑灯准备孩子远行衣物的朴素妇女形象,由此画面中添加了玉轮与远行的包裹。诗句写出了细腻母爱的光辉,以是将母亲画得慈祥温婉一些,同时难点也就在于画出母亲缝制衣物的动作和神态。
又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诗写出墨客举杯望月、思念亲人的场景。墨客醉后想借风到天宫看看,以是让人物形象立于高台,周围云雾弥漫。
根据诗句意象画出远处的明月、楼台,并让墨客举酒赏月。此时,墨客位居高位,以是身着官服,但也因此高处不胜寒。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此诗描写墨客游经桃花潭,即将远行时朋侪前来送别的场景。根据诗句先设计出船上的远行者与岸上的送别者,并画出桃花与远处的高山等景物以丰富画面。
绘制的重点是表现朋侪溘然来送别时作者的欣喜之情。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清明》这首诗里描述了清明时节小雨纷纭的场景,墨客在雨中探求酒家,从牧童那里得知酒家就在不远的杏花村落中。
绘画的难点:一是要表现出清明时节人物伤感的神态,二是表现出远处若隐若现的杏花村落。
现在你能get到如何从诗句中找到绘画的重点元素了吧?那么接下来以郑板桥的《竹石》为例,一起来动手画一幅古诗词Q版插画吧!
《竹石》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表现了竹子顽强坚韧的品质,作者在赞颂竹子的同时也映射了自己刚毅刚烈不阿、正派不屈的品质。画面中要绘制竹石和墨客两个元素,表现出墨客看着竹石陷入思考的场景。
草图绘制
确认构图,画出人物和竹石的外轮廓。
根据草稿细化人物。
细化背景的草稿。
绘制线稿
1.画出人物头部的外轮廓和耳朵。
2.添加眉毛、眼睛和嘴巴,人物的表情看起来彷佛若有所思。
3.画出发际线和辫子的轮廓,人物发型的特点是发际线在头部正中间分界处。
4.根据发际线的走势, 画出发丝。
5.画出人物的上半身和手,人物穿了一件马甲,要把稳表现出袖口的立体感。
6.画出人物下半身的长衫。
7.根据人物的动态,画出衣服上的褶皱,并加上胸前的排扣。
8.加重人物的外轮廓。
9.画出石头的外轮廓。
10.画出石头的外轮廓。
11.画出远景中的石头。
12.画出竹子,竹子是一节节的,把稳表现出竹节处的细节。
13.用轻一点的笔触画出后方的竹子。擦掉草稿,这幅Q萌的《竹石》就完成了。是不是画完,诗也背熟了?
读诗作画,沉浸式学习。这种用画画的办法来学习、理解古诗词的办法真的很故意思。喜好古诗词简笔绘画的话,可以看看这本书~
这本书因此中国古诗词为主题的Q萌插画绘,精选28首经典古诗词,用线描插画的形式展示了Q萌的古风人物和场景,让你可以在学习古风线描插画的过程中理解中国古诗词。
随书还赠予了电子线稿,可以临摹,可以上色。
整本书从最根本的绘画工具讲起,包括绘制线条、Q版人物、Q版景物的画法。
案例部分从情景思考到草图绘制再到详细的绘制步骤,一点点在绘画中感想熏染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