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曰晞(xī)。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叶衰(cuī)。

陪孩子读古诗长歌行少壮不努力垂老徒伤悲 的出处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词解】:

长歌行:汉乐府的曲调名

晞:晒干

布:散布

德泽:恩德,此处为阳光露水给万物的恩德

布:散布

焜黄:草木凋落衰败的样子

华:同 ”花“

【译】:

菜园里长满了葱绿的冬葵菜,日出东方,晶莹的露珠很快被阳光晒干。

温暖的春天给大地万物带来阳光雨露,花草树木欣欣向荣,瞬间一派活气盎然。

谁能阻挡秋日的到来,时令的变换,曾经繁茂的枝叶在冷风中将要枯萎凋残。

千河万水昼夜奔驰,终极都向东流入大海,从来没有一条河流迂回西流?

如果人在年富力强时不拼搏努力,到了年迈之时,就会独自伤悲。

赏析

这是一首以景物时节来咏叹人生,催人奋进的诗歌。
诗以自家园中的菜为出发点,美好的清晨,露珠在菜叶上滚动着,透着朝阳光辉,闪耀亮人,随着太阳的升起,俏丽的露珠,逐渐稀少。
然而此美景却由此转变到花草树木以及全体自然界的风光,万物在阳光普照之下,闪耀着生命的光辉,一派活气勃勃。
但自然界的时节是不断轮循着,秋节即将到来,园中的菜、花、草、树也由活气盎然的春季,转眼变成了枯萎凋残,损失了活力。
此时形象地暗示着人生当中青春的短暂,光阴总在流逝着,一去不复返。
一系列的自然征象,终极突出全诗的精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疏导人们青春飞逝,要发奋努力,不要等老了再悲哀后悔。

寓言故事

《伤仲永》

背景: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
明道二年王安石金溪探亲,在舅舅家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落望。
康定元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
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人。
庆历三年公元,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不雅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不雅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泉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yì)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mǐn)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fú)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yé)?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未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给他,他立即写出四句诗,并且写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同一宗族的人和蔼相处为主题,传送给全乡的秀才不雅观赏。
从此给他指定物品他便能急速作诗,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讴歌的地方。
同乡的人对此感到惊奇,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费钱求仲永题诗。
父亲看作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没让他上学读书。

我听说这件事已经良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当年十二三岁。
让他写诗,他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提并论。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形。
舅舅回答说:“他已经成为普通的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通过先天得到的。
他的资质比一样平常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终极成为普通人,是由于他后天的教诲没有达到哀求。
像他那样资质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而那些不是资质聪明,本来便是平凡的人,又不接管后天的教诲,岂不是比普通人更不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