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生平喜好梅花,当他读到陆游这首词后,颇有感触。
于是结合自己的境遇,也填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并说要“反其意而用之”。

陆游的咏梅词,以梅花的处境与品性,比拟自己的境遇与精神追求,效法屈原《离骚》精神,谱写了一曲关于寒梅的悲壮赞歌。

而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则是带着他一向的乐不雅观、向上的精神。
其余,这首词的下半部分,还带有“功成隐退”的高尚文人空想,与“侠义精神”。

要想透彻地理解毛主席的《卜算子》是如何“反其意而用之”,就必须先理解陆游的词究竟写了什么。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两首词吧。

陆游写一首咏梅名篇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臧克家越咀嚼越有味

一、陆游《卜算子·咏梅》赏析

《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薄暮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喷鼻香如故。

口语翻译:

她伫立在驿站表面的断桥旁,彷佛是一株野花。
已近薄暮,天上又刮风下雨。
周围只剩下她一个人,在那里寂寞发愁。

从来没有想过,要与群芳争奇斗艳。
听凭百花们对她妒忌、攻讦与谩骂。
她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直至生命的凋零。

哪怕摔落地面上,让车轮从身上碾压过去,把它变成了一摊,赤色的泥。
但是她的余喷鼻香,再过一百年,一千年也不会消逝。

陆游《卜算子·咏梅》,全词没有写到一个“梅”字,但是它却是在歌颂梅花的精神。
要想读懂这首词的内容,还是该当先理解一下陆游的平生。

陆游是一位遭遇比较坎坷的墨客,他的先人在北宋时,曾经是一个大官,后来全族一起逃到了南宋。
陆游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习武,好读兵书,文章和诗词也都写得非常好。

后来陆游去参加科考,结果遭到了秦桧的打击。
等秦桧去世后,他又被朝中曾觌、龙大渊等人排挤,于是只能去给官员当幕僚。

当了一段韶光通判之后,青年陆游弃文竞武。
又花了七年旁边,才做到代理知州。
公元1176年,陆游到夔州上任。
干了9个月,政绩非常突出。

陆游重视武备,常常操练军队。
又在当地兴修水利,造福公民。
正当他以为,自己离北伐的空想越来越近时,没想到他的政敌竟然以他性情豪放,喜好游山玩水为由,告了他一状。

本来事情做得好,该当升迁的陆游居然遭到了贬谪。
而这一年,陆游已51岁了。
孔子说:五十而知定命。
“定命之年”的陆游,主动人生去时无多。
因此写下了这首《卜算子·咏梅》。

这首词第一句“驿外断桥边”中的“驿”字,指的是驿站。
它是古代朝廷开设,替朝廷通报军事情报,或者养驿马的场所。

在“驿外”,解释陆游是被排斥在了官僚系统之外。
而“断桥”则解释他的仕途,已经前去无路了。
此时的陆游,可以算是到了一种绝境。

“已是薄暮”,是说他已经到了行将就木。
古代人均匀寿命短,许多人不到五十就去世了。
当空想破灭之后,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陆游努力了几十年,才当上了一个五品官员,却又被对手以可笑的情由参了一本,世上还有比这更悲惨的事情吗?

讲完了自己的悲惨境遇之后,从词的下半阕开始,陆游又借梅花不屈的傲骨,表明自己的心迹。
他说,他本来就“无意苦争春”,是朝中那些人目光短浅。

这些人妒忌他、谩骂他,乃至编造情由抹黑他,实在那些人对他,根本不理解。
他生平的空想,始终是北伐抗金。
对付权位、名利,一概没有留恋。

可惜现在,他的这个空想,就要像风雨中的梅花一样凋零了。
空想遭到了践踏,身体落到地面,还要被车轮碾压。
遭受摧残,陆游并不害怕,他说:

纵然自己粉身碎骨,变成一滩赤色泥泞,自己的空想,依然会像梅花一样,散发出崇高、芳香的气息。
并且这种崇高、芳香的气息,还会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屈原在《离骚》中说:“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我不怕你们不懂我,我只想独清闲内心中,散发出芳香。
我的肉体可以被消灭,难道你们还能消灭我的灵魂吗?陆游《卜算子·咏梅》,表示的正是屈原《离骚》中的这种悲剧精神。

二、毛主席《卜算子·咏梅》赏析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峭壁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口语翻译:

她在风雨中送走了春天,又在飞雪中迎来了春天。
隆冬时令,万丈峭壁百丈冰,寒冷封锁了全体天下,仍旧锁不住她那花枝一样平常标致的身影。

她长得标致,并不是为了与百花争春斗艳。
她的空想,是做一朵报春花,见告大家,春天即将到来。
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漫山红遍时,她就会置身于百花丛中,面上露出微微的笑颜。

“风雨送春归”是说人间三月,雨季到来的时候梅花还在开放。
但进入四月暮春,梅花就凋落了,以是说它是“送春归”。
这个韶光可能不太精确,但我们读诗词该当看重词本身的用意。

“飞雪迎春”,是由于梅花在冬季开。
在那个最寒冷的时令,峭壁被冰雪封锁着,普通的花花草草,全都被冰雪覆盖,只有一枝梅花,在崖边盛放。

词的后面两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表达的是源于传统的“老庄思想”,“功成身退”的欲望。

从前,我们讲过李白的《侠客行》,作者在诗中说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便是《老子》“功成、名遂、身退”思想的表示。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一贯非常盛行。

意思便是说:我们出仕当官,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享受。
我是为了造福全体国家,全体族群。
当实现了自己的空想之后,我就会回归到群众中间去,做一个普通人。

毛主席之以是说他这首词是“反其意而用之”,是由于他这首词里面提到的梅花,并不是陆游词中那种悲剧英雄,而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乐不雅观英雄”。

在词的开头三句中,毛主席和陆游遭遇到了相似的困境。
1961年,海内正处于困境,而国际政坛上又风起云涌。

苏联人倒戈西方天下,一口气揭橥几百篇文章,对中国政府进行谩骂、攻击。
面对这样的形势,当年的毛主席,并没有像五十一岁的陆游一样绝望。

毛主席在词中说:纵然孤身处在冰封的峭壁之上,梅花依旧会在寒风中,傲然伫立。
以是冰雪有什么恐怖的呢?“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

我们中国共产党干革命,并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享受。
我们是为了全体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同时也是为了要给天下上那些,害怕西方势力的人做榜样。

这些人害怕帝国主义,我们不怕!
就让我们中国共产党,站在冰封的峭壁之上,等着春天的到来吧。
让我们在第一韶光,把春天来到的喜讯,见告给天下上所有的人。

到了春回大地,百花盛开的那一日,我会功成身退,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站在花丛当中,面上露出微微的笑颜。

之以是说毛主席的这首词具有“侠义精神”,是由于他在这首词中塑造的梅花,并不是一枝独善其身的梅花,也不是纯挚地为了追求个人的空想才艰巨奋斗着的梅花。

这一株梅花,孤悬于百丈寒冰之上,处境何其危险。
可是她却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定要给所有人“报春”。

从表面上看起来,这是在表现梅花的“捐躯精神”,但是事实上不仅如此。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如果仅仅等待春天的降临,她大可不必站出来冒险,可是她非要站出来。

这是由于,她要嘲笑这天地间的寒冷,并且以身体作示范,见告全天下,这冰雪一点也不可怕。
因此才说这首词,是表示了一种老庄思想指引下的“侠义精神”。

结语

毛主席创作诗词,也喜好向古人取经。
他受到陆游《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启示,也写了一首同名词。

不过,毛主席这首《卜算子·咏梅》无论是表达形式,还是主题思想,都没有大略地模拟陆游的那一首,反而还带有非常明显的个人色彩。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描写的是一个走投无路,但崇奉不灭,刚毅不屈的寂寞英雄,词中继续的是《离骚》中的传统精神。

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描写的是一位雪中精魄,花中仙子。
她是一位善良、年夜胆,乃至充满侠气的“乐不雅观英雄”。
词中表示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毫不服从的精神。

其余,毛主席在词中还接管了传统文人“功成身退”的高尚思想。
表示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面对革命成功时,不居功、不自傲的心态,以及磊落、开阔的肚量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