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情剖析

诗歌是措辞的艺术。
鉴赏诗歌的措辞,便是要理解诗歌措辞的特点,并在此根本上调动想象、遐想、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措辞的精妙。
对诗歌措辞的鉴赏紧张有两个维度:一是捉住关键字词(诗眼、句眼),炼字析句;二是品析措辞风格。
纵不雅观近年来高考诗歌措辞鉴赏这一考点的命题可以看出,该知识点的命题紧张有如下特点:

(1)措辞鉴赏类命题紧张指向“炼字”与“炼句”这两个层面;鉴赏诗歌措辞风格这一考点逐渐淡出简答题,而在选择题中涉及;

(2)鉴赏古代诗歌措辞这一考点的题型紧张采取简答题型,采取客不雅观题型(选择题型)稽核也较为常见。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演习六鉴赏措辞之诗眼

二、必备知识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如能准确找出诗眼,不失落为一条鉴赏的捷径。
要找准诗眼,必须明确什么是诗眼。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
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
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髓精辟真切的一个字。
后来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
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诗而言是某一个字。

若何才能找准诗眼呢?我们也必须按诗眼的含义有二分别来找。

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样平常是:

1.全诗的主旨所在;

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3.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髓精辟的动词或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例1】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不雅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这首诗委婉地表达了墨客想入朝为官的欲望,希望张丞相引荐。
因此诗眼该当是颈联“欲济”二句。
意思是说:想找到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
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奇迹,出仕求官。
与诗的主旨吻合。

【例2】

山中留客

高 适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明朗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因此诗眼是三四句。
墨客采取委婉的办法,用那令人憧憬的意境去点燃客民气里那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入云深处亦沾衣”,人不留客天留客,扣住了主旨。

【例3】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勃勃朝气。
从尾联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统统的年夜志和气概。
全诗的主旨和诗眼也正是尾联。
此二句既具有象征意义又蕴含着哲理,也正是千百年来一贯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缘故原由。

【例4】

不雅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末二句含有哲理的诗眼见告我们: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教化。
这也正是朱熹的读书心得。
剖析鉴赏时一定要扣住读书这个主题。

【例5】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不安于室来。

末两句有其哲理,是诗眼所在。
它揭示出统统美好的、向上的,活气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住的。

【例6】

山园小梅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薄暮。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销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颔联为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诗句,故为诗眼。
它以“横斜”描述梅枝稀疏的倩影,以“浮动”状写梅花缕缕袭来的清香,再以朦胧的月色,清澈的溪水衬托,表现了梅花高洁、优雅的气质风采。

【例7】

无 题

鲁 迅

惯于永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颈联的“刀丛”尤为真切。
因此该联为诗眼。
同时,此联的“忍”和“怒”含意甚深:生活中充满着阴郁,梦里萦回着慈母的泪影,眼看着战友们惨遭屠杀,作者对付反动派的罪孽真是忍无可忍,但在白色胆怯笼罩下又不得不忍。
正如气球在暴力浸染下,产生强大的内压,它终于爆发,以雷霆万钧之力,铸成一个“怒”字。
“忍”“怒”二动词,如此弯曲回荡,把深深郁结在作者胸中的悲愤和战斗激情表现得非常真切。

第二,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样平常是:

1.“句中眼”,即精髓精辟生动的一个字,多指利用了一些修辞格的字或词类活用的一个字。

2.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大的一个字,尤其是点石成金的动词。

【例8】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诗眼应是“有情”,表现在两处:一在“加我林壑清”——秋风轻拂林壑,使林壑柔美清新;一在“为君起松声”——在日落山静、夜幕降临之时,风又奏响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宁静之美,给人以娱乐。
同时把风拟人化,构思尤新。

【例9】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句中第三句的“绿”字为诗眼。
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吹绿”。
它既描述了江南俏丽的春色,寄托了墨客浩荡的情思,又极富有表现力。
据洪迈《容斋续笔》载:开初为“到”改为“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辟。
这是由于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以此描写看不见的东风,显得抽象,也缺少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东风吹过往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东风转换成视觉形象——东风拂照,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例10】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宿池边树,僧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拜访朋侪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平凡小事。
但颔联尤为著称,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宿”“敲”成为诗眼。
对后世诗歌熬炼词语影响很大。
“考虑”二字有这样的故事:一天作者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在驴背上引手作考虑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到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最佳矣。
”后来两人便成为忘年交。
这两句话初看费解,难道墨客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看得到吗?实在,这正是墨客构思之巧。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拍门声,就惊动宿鸟,或是引起鸟一阵不安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捉住这一瞬即逝的征象,来刻画环境之宁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若用“推”字,当然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也并非每首诗都有诗眼,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东风花草喷鼻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并无诗眼。
四句四景,构成一幅完全和谐的春光画卷。

要准确找出诗眼,除了要节制方法技巧外,还要具有鉴赏诗歌的一样平常知识,理解作者的出生、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写作诗歌的背景,吃透诗中的用典,捉住诗中关键性的字、词、句。
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全诗,并要反复吟诵,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负责体味,多读鉴赏作品,尤其是历代“诗话”“词话”。
久之,找诗眼也就不困难了,鉴赏也就找到了捷径。

答题步骤:

第一步:多个角度觅诗眼——确定诗眼(若题干已明确,此步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可参考上面确定诗眼的几个角度。

第二步:剖析诗句找表示——结合诗句梳理环绕该诗眼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结合诗句析浸染——结合诗句,详细剖析诗眼在全诗构造上、在突出诗词主题上或在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浸染。

三、对点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登 楼①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
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居高临下之势领起下文的各类不雅观感。

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彭湃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现代势的风云变幻。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武断的信念。

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
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

★2.“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墨客的“伤”表示在哪里?

(二)阅读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咸阳城东楼

许 浑【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晚唐最具影响力的墨客之一,此诗大约是墨客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在一个秋日的傍晚,墨客登上咸阳古城楼不雅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剖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A.诗句中“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韶光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广大。

B.该诗景新奇凄美,情愁苦悲怆,意蕴藉苍凉,境雄阔高远,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俊彦。

C.颈联以各处绿芜、黄叶高林渲染秦苑、汉宫的荒废,客不雅观描写墨客傍晚远眺之实景。

D.该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宜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4.诗眼是诗人情感的喷发口,熔铸了墨客丰富的思想情绪。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剖析。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稽核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腕和情绪的能力。
C项,“君主昏庸”缺点,原句意思是朝廷犹如北极星一样终极都不会调换,是指大唐政权不会发生改变,稳固如初。

2.①客居他乡。
墨客客居成都,流落流落;②万方多难。
时局动荡,墨客感时伤乱;③空怀济世之心。
当世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墨客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

【解析】本题稽核鉴赏诗歌炼字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绪的能力。
“花近高楼伤客心”,墨客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瞥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正好反衬出墨客阔别家乡的流落之愁苦之感。
“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场合排场动荡不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
“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旧在祠庙中享受敬拜。
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
“日暮聊为梁甫吟”,薄暮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梁甫吟》。
墨客借诸葛亮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空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伤痛。

3.C 【解析】本题稽核赏析诗歌写作手腕的能力。
C项,“实景”说法有误。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皇逃入各处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墨客面前的实景。
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遐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各处,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
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革沧桑,把墨客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4.诗眼是“愁”,首联万里点出了游宦在外,阔别故土的思乡之愁;颔联借“山雨欲来”隐喻风雨飘摇的国家场合排场,有忧国伤时之愁;末了两联由面前之景想到秦汉的王朝更迭,表现了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之愁。

【解析】本题稽核赏析诗歌语句,剖析诗歌思想情绪的能力。
这首诗为写景抒怀诗,而全诗在写景之前,以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故诗眼为传情之词“愁”。
首联中,“蒹葭”,即芦荻,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指代墨客在江南的故乡。
墨客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墨客游宦长安,阔别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
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
颔联中,墨客傍晚登上城楼,只见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
就在这落日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急四伏的没落场合排场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着迷地传达出了墨客“万里愁”的真实缘故原由。
颈联中,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遐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各处,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
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革沧桑,把墨客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中,墨客末了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
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
“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虑之语,它让读者从凄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墨客相思的忧闷和感古伤今的凄凉,委婉蕴藉,令人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