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墨客笔下的祖国美景

我们小的时候,学会的第一首诗有可能便是孟浩然的《春晓》,当时吟诵“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的时候,并不能真正理解个中的含义,现在来回味这句话,微风小雨把墨客送入喷鼻香甜的梦乡,一幅“满园春花图”便跃然于脑海中。
这是作者在自家园中看到的美好景象,接下来唐朝墨客王维的《鹿柴》便描写出了大自然的静美与壮美,“空山不见人”的宁静与“复照青苔上”的幽冷无不使人遐想颇多,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形容王维是再得当不过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不去细究个中的含义,单是看到“三千尺”和“九天”这两个词便以为气势弘大,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将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利用了比喻、夸年夜、想象等一系列的手腕,成功地将我们代入到了那个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看完了园中风景、山中风景和瀑布,我们再一起看看洞庭湖的美好景象。
唐代刘禹锡的一首《望洞庭》便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幽美景象描述了出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成为了多少人来到洞庭湖之后情不自禁吟诵的一句诗,在墨客笔下,秋月下的洞庭湖仿佛一件工艺美术品,将洞庭山比作青螺,不仅使人想到了它的形状,而且仿佛看到了山上枝叶茂盛,一片活气勃勃的景象。

宋代文人笔下的祖国美景

唐代墨客描写出的祖国美景数不胜数,同样宋代的文学家们也不示弱,一大批经典诗作同样流传至今。
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作过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个中的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
”让没有游览过西湖的人也想去往西湖,去看看到底是若何的美能与西施比较,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西湖的美景的赞颂,也是由于这首诗,西湖也被人们唤作“西子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便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来到西湖后写下的,那同样都是写西湖,两者有何不同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的前两句说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季同。
”表明了杨万里的这首诗描写的是六月的西湖,盛夏时节的西湖中大片的荷叶无边无涯,在阳光的照射下,荷花也显得分外的娇红。
如此一来,便有了画面感,与苏轼不同的是,杨万里将西湖中的荷花荷叶描写地非常详细,令人回味无穷。
祖国的美景数不胜数,我们都为能生活在祖国母亲的怀抱而感到自满。
从古至今,生活在这片地皮的人们创作出了无数作品,他们也无不夸奖这山川美景,作为子弟的我们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内心深处会有多出一份骄傲,一份身为中国人的骄傲!

古诗词中的祖国美景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