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我会写:

断duàn(中断、断绝、薪尽火灭)

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及同步演习

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

孤gū(孤单、孤雁、独行其是)

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 )

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 )

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

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

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

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

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

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

盘pán(盘子、棋盘、盘考)

我会认:

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

抹mǒ(涂抹、盛饰淡抹、搽油抹粉)

宜yí(合适、宜居、因时制宜)

多音字:

抹mǒ(涂抹)mā(抹布)

磨mó(磨难)mò(磨盘)

问题归纳:

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

《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

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
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3.《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西湖上的几处画面,各是什么样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雨天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面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致也是非常俊秀。

4.《望洞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望的?

《望洞庭》作者站在远处看到了: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岛,是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看的。

5.《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

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
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不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课后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述的景致。
背诵课文。

朗读辅导:朗读《望天门山》时,前两句语气豪迈,表示楚江之浩荡,天门山之壮美;后两句语气稍柔和,尾句“日边来”语速放慢,读出引人遐思的意味。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清新奇丽,朗读时声音要柔美,感情要饱满,读出对西湖的热爱。
朗读《望洞庭》时,语调要上扬,读出对洞庭湖月夜景致的喜好和赞颂之情。
熟读每首诗,理解诗的意思,然后捉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想象画面,一句一句地背诵,末了背诵整首诗。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2)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 犹如一壁尚未打磨的镜子。

课文资料:

1、本课由3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勾引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想熏染祖国河山的俏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湛。

2、天门山是山峰型自然景区,天下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
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城区南郊8千米,海拔1518.6米,是张家界的文化圣地,被尊为“张家界之魂”、“湘西第一神山”。

3、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紧张的不雅观赏性淡水湖泊,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历年夜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超越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落日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课外拓展:

带有比喻词的词语:

水平如镜 光阴似箭 熙熙攘攘 挥汗如雨 红叶似火 胆小如鼠 骨瘦如柴 守口如瓶 巧舌如簧 碧空如洗 星月如钩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季同。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先容:

李白:(701 ~ 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墨客,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墨客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差异,李白与杜甫又合称“大李杜”。
紧张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等。

主题:

《望天门山》描述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致,表达了墨客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译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大意是: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由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个中”回”是”回旋,回转”的意思,突出了山势险要和水流湍急;”此”是指天门山。
诗歌后两句的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天门山彷佛在伸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帆,富有情趣。

表明:

【中断】从中间被断开。

【开】冲开,劈开,断开。

【至此回】指江水流到这里回旋澎湃。

【相对出】相互对峙。
出,涌现。

【孤帆】孤独的一叶小舟。

鉴赏:

全诗在”望” 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

诗的前两句:前两句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驰而去的壮阔气势,给人以丰富的遐想。

诗的后两句:点出了墨客望天门山的地点,墨客并非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上。
孤帆是动的,因此墨客的视角也一贯在变。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作者站在船上看到了碧绿的江水、青色的大山、赤色的太阳。
这首诗借景抒怀,通过对天门山景致的描述,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墨客乐不雅观豪迈的情绪。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

作者先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隐士,著名的文学家、字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紧张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

主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述了西湖在不同景象下呈现的不同风采,表达了墨客对西湖的喜好之情。

译文:

前两句: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晴方好”写出了晴天时西湖的明朗之美,与下面的“雨亦奇”对应,表达了墨客对西湖的赞颂之情。
“空蒙”“奇”写出了雨天西湖的迷蒙之美,表达了墨客对西湖景致的赞颂之情,同时反响出作者开阔的胸襟与达不雅观自适的脾气。

后两句:想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盛饰总是很得当。

(“淡妆浓抹”四个字两个状态,表现了西湖无论怎么看都是美。

表明:

【饮】饮酒。
饮湖上的意思是在湖上饮酒。

【潋滟】水面波光亮灭的样子。

【方】正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亦】也。

【欲】如果。

【总合适】总是很得当。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

鉴赏:

前两句诗写景,大意是: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这两句诗写出了不同景象下西湖的景致。
”潋滟”“空蒙”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措辞的音乐性。
”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墨客对西湖不同美景的惊叹。
后两句与前两句照料,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授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新奇,情味隽永。
在作者的眼里,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艳服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神韵独特。
”欲”是”如果”的意思。
”总合适”既写出了西施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也写出了西湖景致的美不胜收。

《望洞庭》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先容: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紧张作品:《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主题:

《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幽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墨客对洞庭湖美景的喜好和赞颂之情。

译文:

前两句诗的大意是: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 犹如一壁尚未打磨的镜子。
(“两相和” 形象地描述出水光与秋月交相照映,一派和谐、宁静的画面。
“镜未磨” 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把沉着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贴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美。

后两句诗的大意是:远了望去,洞庭湖犹如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贴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美。

表明: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磨成。
这里是说水面无风,波平如镜。

【遥望】远远地望。

【青螺】青绿色的螺。
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鉴赏: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奥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诗歌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诗的前两句:第一句中的“和”字用的非常奥妙,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色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领悟画面。

诗的后两句:末了一句是比喻句,作者把洞庭湖比作银盘,把君山岛比作青螺。

作者从“望”字入手,近望到“水月交融”、“湖平如镜”;了望到“洞庭山水”、“犹如青螺”。
近景美妙、新奇;远景迷潆、奇丽。

生字讲解

课文解读

同步练习1

同步练习2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唐 李白 诗仙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2.断 开 流 回 出 来 天门山

3.中断 开 流

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

二、西湖晴天的水光,在残酷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殊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当,美妙多娇。

三、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第三课时

一、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1.湖面的波光。
指湖光和秋月。
和谐,幽美。
指湖面。
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诗句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照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2.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沉着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句的意思: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十全十美,了望犹如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引人喜好。

3.把洞庭湖面比作铜镜。
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

同步练习3

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 代墨客
这首诗紧张描述的是西湖 时的湖光山色。
表达了墨客对大自然的 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墨客。
有“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墨客 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墨客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 ”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彷佛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述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顺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重点诗句品析

1.根据诗意写诗句

(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俏丽的诗句是:“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彷佛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

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涌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了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了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犹如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 苏轼 雨天 喜好和赞颂

李白“诗仙”

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墨客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彷佛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述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顺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1.(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

2.(1)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四、《望洞庭》改写

  天高气爽,明月当空,墨客刘禹锡乘着马车去来到了洞庭湖边。

  刘禹锡悄悄地站在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月光洒在洞庭湖湖面上,那皎洁的月光和洞庭湖湖水交相照映,形成一道俏丽的景致。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照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墨客远了望去,在皓月银辉下,湖中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十全十美,了望犹如白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引人喜好。

  刘禹锡被面前这美景陶醉了,于是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