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首唐诗,让生活更添诗意。
大家好,我是葛大爷。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墨客,他的诗歌中,总能心系苍生、肚量胸襟国事。
在他仕途不畅,饱受生活折磨的期间,杜甫更进一步体会到了公民的痛楚,统治阶级的阴郁,本日,我们一起来拜读一下杜甫的名作《兵车行》,看他如何描述水深火热的平凡人生活:

杜甫

兵车行

杜甫

忧国忧民的杜甫在名篇兵车行中对朝廷发出了声泪控诉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落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又鸟)。

父老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天宝往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役越来越频繁。
这频年不断的大规模战役,不仅给边陲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害,也给广大中原地区公民带来了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去世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去世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解释。
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的一种文体。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主异题,利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响了公民的苦难生活。

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不雅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面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民气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贫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哨。
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纭地在军队中探求、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打发边呼号。
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
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紧张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算夜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忙相送呢?一个普通“走”字,寄寓了墨客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
亲人被溘然抓去当兵,又急匆匆地押送出征,家眷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霎时的死活离去,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
“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
墨客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眼花;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
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想熏染,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墨客通过设问法,让本事儿,即被征兵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便是杜甫自己。
上面的悲惨场面,是墨客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墨客亲耳所闻。
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
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捐躯,全国田亩荒漠的根源。
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详细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形的真实可靠。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因此汉喻唐,实际指唐玄宗。
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墨客怒气冲天的悲愤之情。

墨客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触目惊心的境界。
墨客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发言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
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
西岳以东的原野千村落万落,变得人烟冷落,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
墨客驰骋想象,从面前的闻见,遐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照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从“父老虽有问”起,墨客又推进一层。
“父老”,是征夫对墨客的尊称。
“役夫”是士卒自称。
“县官”指唐王朝。
“父老”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究竟引发出埋怨之词。
敢怒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怖生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
这几句写的是面前时势。
由于“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
而“未休关西卒”的缘故原由,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
“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落万落生荆杞”相呼应。
这样前后照料,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
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匆匆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迫切情态。
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戳穿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公民的双重灾害。

墨客接着感慨: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隔壁,男孩子只能丧命疆场。
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
但是由于频年战役,男子大量去世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
这个改变,反响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
末了,墨客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沙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
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
这里,悲惨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震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
至此,墨客那饱满畅快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恶行也戳穿得淋漓尽致。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
它戳穿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频年征战,给公民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在艺术上也很突出。
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
这篇叙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阐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墨客激切奔越、浓郁深奥深厚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墨客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捣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其次在阐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舒得开,收得起,变革开阖,有条不紊。
第一段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鼓噪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照映,相互补充。
同时,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随着阐述,句型、韵脚不断变革,三、五、七言,错杂利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匆匆短迫,扣民气弦。
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真切。
用韵上,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
再次,是在阐述中利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如在大段代人叙言中,穿插“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父老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见”、“君不闻”等语,不仅避免了冗长平板,还不断提示,惊醒读者,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墨客还采取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幽美动听。
末了,采取了普通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又鸟)”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是杜诗中利用口语非常突出的一篇。
古人评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动听,愈浅愈切。
”这些民歌手腕的利用,给诗增长了亲切的传染力。

(赏析:郑庆笃)

人工智能为你诵读,本篇音频利用【讯飞快读】小程序制作。

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