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马义德考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汉语专业,师从汉学家马利诺夫斯卡娅。
在师生见面会上,马利诺夫斯卡娅以多年明代杂剧研究履历为根本,剖析了俄罗斯汉学对中国戏剧研究的特点与趋势,并指出:“俄罗斯汉学界在中国南戏研究方面存在着空缺,被誉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具有主要的文学代价,对付彼得堡汉学乃至全体俄罗斯汉学而言,翻译与研究《琵琶记》的意义都十分重大,希望我的学生可以在我的明代杂剧研究根本上开拓中国南戏研究,这是我此生最大的欲望。

马义德 受访者供图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马利诺夫斯卡娅得意学生的马义德开始了《琵琶记》翻译与研究之路。

对《琵琶记》的翻译与研究贯穿着马义德全体本硕博求学生涯,同时也是他最为宝贵的青春影象。
2001年,他以国际交流生的身份来到北京措辞大学留学。
到北京后,还没顾得上去爬长城、游故宫、吃火锅、赏颐和园,他就一头扎进国家图书馆去征采查阅《琵琶记》的干系资料。

承师之愿十年翻译琵琶记

马义德回顾道:“虽然北京的美食美景很有吸引力,我也想和其他小伙子一样去体验享受北京生活,但我认为《琵琶记》同样具有吸引力。
我已记不清北京菜的味道,但我仍记得在国家图书馆翻译不同版本《琵琶记》的场景,那是一段很充足的生活。

马义德回到俄罗斯后,以“20世纪50年代中国琵琶记研究特点”为题撰写了毕业论文,并附录了《琵琶记》第一出到第四出的译文。
在随后的学习生涯中,他连续着《琵琶记》的翻译与研究事情。
2009年,马义德在博士论文中附录了《琵琶记》完全译文。
从学士到博士,马义德的青春光阴与求学之路全部融入在《琵琶记》之中。

翻译《琵琶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马义德努力翻越了“意境与意象之难”“措辞之难”“跨文化阐释之难”等各类障碍。

在面对翻译“意境与意象”的问题时,马义德的第二任导师、俄罗斯汉学家、唐诗翻译家谢列布里亚科夫供应了不少帮助。
在翻译唐诗时,谢列布里亚科夫会通过着唐装、点喷鼻香炉、听古琴乐曲、置办中式家具等办法,营造出古长安的文化氛围,将自己引入唐朝的意境、体会唐诗的意象,并助力唐诗翻译。

受此启示,马义德同样也不遗余力模拟《琵琶记》作者高明所处的时期环境,深入体会中国美术和戏曲的艺术之美,以此穿越时空,感想熏染作者的创作意境与作品呈现出的意象。

在措辞翻译方面,中国古代戏曲常根据作品的曲辞特点分为文采派和本色派,《琵琶记》的措辞特色兼具两派,翻译难度较大。
为此,马义德研读了大量的同期间戏剧作品与史料,探求翻译依据与干系例证。

从跨文化视角看,翻译既是一种跨文化的措辞转换行为,也是一种传播行为。
如何向俄语读者准确、全面呈现与阐释《琵琶记》中的中国文化元素,是翻译的重点与难点。
马义德通过比拟东正教的教义内容与儒家文化核心思想的异同,来使俄罗斯读者可以更好地接管《琵琶记》中“蔡伯喈的孝”“赵五娘的贤”与“张广才的义”等行为。

马义德成功超越了《琵琶记》翻译的各类障碍,创造了其学术生涯的奇迹,其译文质量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同等好评。
《琵琶记》的俄译之路,表示出的是俄罗斯汉学彼得堡学派有序的学术传承,更折射出马义德十年磨一剑的踏实精神。

当谈及俄罗斯彼得堡学派的未来发展时,马义德坦言:“对此我既有担忧,也有期待。
彼得堡学派拥有历史悠久的汉学传统、完全且稳定的师承体系。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沉下心来长期从事研究或翻译,但是让我欣慰的是,总会有几个学生能够沉浸在美妙的中华文化研究之中,并制订对中国经典进行俄译的操持。
说实话,我很期待他们的译著可以早日顺利完成。

(作者:马义德,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

来源: 公民日报外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