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烟雨浙江潮》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歌是苏轼临终前写给小儿子苏过的一首诗词,当时苏过正准备出发去当官。

慈父苏东坡写给二儿子的诗词洗儿诗和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汐,很值得去不雅观赏一番。
无缘去不雅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生的。
然而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创造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认为庐山烟雨便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便是浙江潮水。

感悟:人们在心中常常会对一些未曾经历过的事物或情境抱有极大的期待和憧憬,比如游览庐山、不雅观赏浙江的潮水等。
在期待的过程中,如果未能实现这些欲望,就会心生各类的遗憾和不满,犹如“恨不消”。

当真正实现了这些期待,亲自体验了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水的壮丽景致后,会创造它们并没有之前想象中那么特殊,心中的那份遗憾和不满也会烟消云散。
原来所期待的美好,在经历过后,也不过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回归了平淡。

这首诗还见告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心中的期待和憧憬每每是由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想象而产生的。
然而,当我们真正去经历和体验时,会创造这些事物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特殊,乃至会有些失落望。
但这并不虞味着这些经历没有代价,相反,它们丰富了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更加明白人生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洗儿诗》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平。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首诗歌是苏轼写给他的小儿子苏遁的。

苏遁是苏轼在46岁时与爱妾王朝云所生的儿子。
在元丰六年(1083年),苏遁出生后三天,按照北宋的习俗,孩子出生后3天须要洗身,苏轼因此即兴写下了这首《洗儿诗》。
诗中表达了苏轼对儿子的独特期望和父爱,苏轼希望儿子能够安然康健,而不是像自己一样因聪明而遭受人生的坎坷和磨难。
苏遁在出生后不久便短命了,详细是在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历为8月31日)。
他去世时年仅一岁。

译文:所有的人养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我却由于聪明反被聪明误。
只希望自己的孩子稍显屈曲和鲁钝,只要安全然安到公卿就好了。

感悟:社会普遍存在的期望——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有所造诣。
然而,聪明并非总是带来好运和成功,有时反而可能成为人生的绊脚石。
作者对自己孩子未来的期许,即希望他们不要过于聪明,而是能够保持一种“愚鲁”的状态,安然无事地到达人生的顶峰(公卿在古代常指高官显贵)。
这里的“愚鲁”并非真正的屈曲和冒失,而是指一种淡泊名利、不计较得失落、大略纯洁的心态。

它寻衅了社会对“聪明”的过度崇拜和追求,认为聪明并非人生的唯一追求,有时大略、纯洁、淡泊名利反而更能带来幸福和成功。
同时,诗歌也强调了“无灾无难”的主要性,即希望孩子们能够安然康健地发展,这比任何外在的造诣都更加宝贵。
这首诗歌还反响了作者对付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他意识到社会的繁芜性和民气的难测,因此希望孩子们能够保持一种大略、纯洁的心态,不被外界的骚动所迷惑,从而避免重蹈自己的覆辙。

它见告我们,在追求聪明和成功的同时,也要看重内心的平和与大略,保持一种淡泊名利、不计较得失落的心态,这样才能真正地过上幸福、美满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