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字,作为古汉语中一个重要的字词,其意蕴丰富,演变过程复杂。从甲骨文到现代汉语,亡字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其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拓展。本文将从亡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方面,探讨其在古汉语中的多重意蕴及其演变。
一、亡字的本义
1. 亡字的本义为“死亡”。在甲骨文中,亡字由“人”和“口”组成,表示人因疾病、战乱等原因而死亡。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吾闻之,死者,人之所亡也。”
2. 亡字还表示“失去、失去生命”。如《诗经·小雅·车舝》中:“车舝既载,有亡有亡。”意为车辆装载着货物,有丢失有丢失。
二、亡字的引申义
1. 亡字引申为“逃亡、逃走”。如《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去鲁,适卫,道逢子路,子路问曰:‘夫子何之?’孔子曰:‘吾将逃亡于卫。’”
2. 亡字引申为“灭亡、消失”。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吾闻之,国家者,以民为本,民亡,国亦亡。”
3. 亡字引申为“忘却、遗忘”。如《诗经·小雅·采蘩》中:“采蘩采蘩,忘忧忘忧。”
三、亡字的比喻义
1. 亡字比喻“危险、危机”。如《战国策·齐策一》中:“夫秦,虎狼之国,吾闻其将欲吞天下,无有宁日,此天下之大忧也。”
2. 亡字比喻“败亡、失败”。如《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身死东城,尚有壮士八百,骑能步追者数十里,此亡国之将也。”
四、亡字的演变
1. 亡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字形较为简单,主要由“人”和“口”组成。随着汉字的发展,亡字逐渐演变为“人”和“攵”的组合。
2. 在汉字发展过程中,亡字的意义逐渐丰富,从本义“死亡”到引申义、比喻义,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
3. 在现代汉语中,亡字的意义依然丰富,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如“亡命之徒”、“亡国灭种”等。
亡字作为古汉语中一个重要的字词,其意蕴丰富,演变过程复杂。通过对亡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其演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汉语,领略汉字的魅力。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哲学等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明:《古文字形义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
[2]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3] 《左传》,中华书局,2011年版。
[4] 《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
[5] 《诗经》,中华书局,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