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将临,忽然想起文天祥在742年前所写的《大年夜》诗。文天祥平生写过三首《大年夜》诗,都作于燕京狱中。前二首作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后一首作于至元十八年(1281),本文想说的是第三首,诗曰: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相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至元十八年的除夕,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末了一个除夕。由于次年十仲春,文天祥从容就义,他没有活到下一个除夕。更主要的是,当文天祥写下这首《大年夜》时,贰心中早已做好以身殉国的充分准备,而且知道去世期已经切近亲近。下文把天祥写作此诗前后的经历排一个时候表:南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十仲春,屡败屡战的文天祥在潮州五坡岭被元军俘获。祥兴二年(1279)正月,元军围攻崖山,逼文天祥作书招降宋将张世杰,天祥示以《过单独洋》诗,有句云:“人生自古谁无去世,留取赤心照汗青!
”仲春崖山沦陷,文天祥与其战友邓剡被元军同舟押解北上,天祥在途中曾绝食求去世。六月行至建康,邓剡因病留下就医,天祥于八月被连续押解北行,作《念奴娇》词留别邓剡,有句云:“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天祥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于是拈出两位古人作为效法的典范。如果身入元廷,就要像蔺相如“睨柱碎璧”那样以必去世之志压倒敌酋的凶焰。如果不幸捐躯,就要像诸葛亮那样去世后仍能逼退敌军。无论是生是去世,怒发冲冠的浩然正气都会永垂千古,这是表示宁死不屈的壮严誓言。(或以为此词乃邓剡所作,不确,详见拙文《南宋爱国诗词的光辉句号》)。
是年十一月,文天祥被押至燕京,在元相博罗面前拒不下跪,抗论不屈,随即入狱,在无比险恶的环境中刚毅不屈。至元十八年(1281)夏,文天祥在狱中作长诗《正气歌》,先歌颂满盈天地的浩然正气,列举十二位刚毅不屈的历史人物的业绩,赞赏他们便是浩然正气的详细表现。又表示自己坚信正能压邪,故对非人所堪的铁窗生涯甘之如饴。结尾四句云“哲人日以远,范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意谓古人的道德光辉照亮了自己,故而决心仿效先贤,视死如归。至元十九年(1282)之春,文天祥作《绝笔赞》,准备临终时书于衣带间,《赞》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以是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据文天祥手书《纪年录》)是年十仲春八日,文天祥当面谢绝元世祖许以宰相之职的末了劝降,两日后于燕京柴市口从容就义。其妻欧阳夫人前往收尸,创造天祥事先缝在衣带中的那首《绝笔赞》,也即后人所称之《衣带铭》。
《宋文文山师长西席全集》书影。
文天祥的《大年夜》诗表面上平淡无奇,诗中惟一须要注释的大概是“屠苏”二字,这是古人用药草泡制的一种酒,除夕之夜全家相聚共饮此酒,次序则是从最年幼者开始。苏辙《除日》诗说“年年末了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馀”,意指自己已是家中最年长之人。王安石《元日》诗说“东风送暖入屠苏”,明指春气已动、暖意已萌,暗指全家欢聚的温馨氛围。天祥身陷穷北之地的敌国监牢已经两年有馀,除夕之夜不过是又一个寂寞的永夜而已。他独挑寒灯,知道全家欢聚、共饮屠苏的往事纵然在梦中也不会重现了。他只以为宇宙是如此的空旷,岁月又是如此的匆忙,自己的生命即将随着旧年一起消散,世上的统统都不再值得留恋。大年夜应有的欢快在此诗中无影无踪,大年夜常有的惆怅在此诗中若有若无。平淡的字句,沉着的心情,不像他半年前所写的《正气歌》那样年夜方冲动大方,但我们不难从字里行间感想熏染到墨客的倔强意志和浩然正气,这便是一位舍身殉难的民族英雄所写的大年夜诗!
今人钱锺书师长西席在其《宋诗选注》中未选《正气歌》,或许是一个缺憾。但他选了这首《大年夜》诗,则可谓目光如炬。
从《正气歌》到《大年夜》诗,都是文天祥在分外的历史时候所写的光辉诗篇。当文天祥被元军押至燕京下狱时,他的祖国南宋已经灭亡,元朝已经统一天下,留梦炎等宋朝旧臣早已出仕新朝,抗元复宋的奇迹已成明日黄花,但是文天祥坚持不降。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文天祥始终坚持,决不屈服?我们可从《正气歌》中探求答案,也可从这首《大年夜》中谛听他的心声。阅读《正气歌》,可以明白什么是民族气节和民族肃静,可以坚信中华传统文化具备充足的精神力量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以至于视死如归。阅读《大年夜》诗,可以明白什么是临危不乱,舍身殉难。《正气歌》与《大年夜》诗虽然是文天祥个人的作品,但洋溢在诗中的浩然正气却属于全体中华民族。当初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上时,太学生王炎午作《生祭文丞相文》,置于文天祥将要经由的路上,劝其大胆殉国。天祥入狱之后,南宋的宫廷琴师汪元量前往探望,作《妾薄命呈文山道人》,以“君当立高节,杀身以为忠”的句子勉励文天祥为国效忠。可见当时不但文天祥、陆秀夫这些前朝高官以去世殉国,一些未沾前朝命禄的人士也以鼓励义士捐躯的举动来养护民族气节。今人常常谈论“崖山之后是否还有中华”的问题,照我看来,既然文天祥、陆秀夫他们用生命掩护了中华民族的肃静与气节,既然王炎午、汪元量他们支持文天祥的义举,在崖山沦亡的就仅是赵宋王朝而决非中华民族。文天祥的狱中诗最主要的意义便是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充斥天地,万古长存。亲爱的读者,如果你在除夕之夜阅读文天祥的《大年夜》诗,你的心灵一定会受到震荡和淘洗。谓予不信,就请试一试吧!
莫砺锋
责编 刘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