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阐述】
送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霸占相称大的比例。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动听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在艺术手腕上大多采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怀办法,也借助于想象、遐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墨客写的较多。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紧张稽核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剖析、对情绪的把握以及对干系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
【知识梳理】
送别诗一样平常以描写景物来表达离愁别绪,从而表示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下知识该当节制:
(一)送别诗的一样平常写法: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说何时再见,或嘱托,或期望。中间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趣,意味隽永为佳。
(二)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斑马,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长亭、南浦、柳岸、西楼、望江楼,表示送别地或悠悠愁绪;烟波,比喻离去后流落无依;落花,伤春之意;落叶,秋愁之感;杨柳、劳歌、阳关、渭城,送别之曲;夕阳,离去时的心情或晚年;其余还有酒、秋等。
(1)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津渡、歧路、古道、阳关等
(2)韶光意象:春、秋、冬、薄暮、月夜、清晨等;
(3)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西风、草、山、寒蝉等
(4)意境特点:朦胧、凄清、悲惨、凄冷、暗淡、冷寂、冷落、冷落、宁静、宁谧
(三)送别诗的大致内容:或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愁别恨,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详细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形:
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朴拙情意。直接抒写离去之情的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送朋侪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①孤蓬:飞蓬,枯后根易折,随风飞转,诗里借喻远行的朋友。②班马:离群之马。)
问题:(1)第三联既有景又有情,个中的情景是若何领悟在一起的。(2)诗中流露出墨客什么样情绪?
解析: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朋侪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夕阳垂垂落下,彷佛不忍与大地分离,隐喻墨客对朋友难舍之情。而在这红早晚照的背景下送别,又特殊另人感到难舍难分。全诗流露出墨客对朋侪的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景致廖廓奇丽。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流落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奥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朋侪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垂垂而下,彷佛不忍离开大地,隐喻墨客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两句情意更切,墨客和朋侪在立时挥手告别,频频存问,两匹马仿佛懂得主民气境,也不愿分开差错,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以马鸣萧萧,陪衬出绸缪情意。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转头。
赏析:全诗最真切的动作是“看”字,分离后,离人登舟而去,他却频频回顾来看,别离时候的千种相思,万般离愁,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更何况每一次回顾都让离人肝肠寸断。想看不忍看,明知伤心又不得不看的抵牾心情,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朴拙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诗歌末句的“安心去吧,不要再转头了”抚慰,让我们不难想象墨客如何强抑自己的感情,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经无以复加了。
⒉诗作内容以打发、称颂、谅解入微的宽慰、抚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
别董大(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①高适写此诗应在得意的浪游期间,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其当时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②董大,可能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琴客,是一位音乐圣手。)
问题(1)前两句景物特点是__渲染离去的__。(2)(2)说说后两句诗中所蕴含情绪。
解析:①苍凉,悲壮。②对朋侪的劝勉之情;对自己的希望和抚慰。
赏析:唐人送别诗中,那些凄清缠绵、留恋低徊的作品固然动听,但其余一种年夜方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以诚挚情意、倔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豪放健美的色彩。
《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作。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不雅观。诗的前两句写面前之景,纯用白描手腕,曛黄,指夕阳西沉时景致。日暮薄暮,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纭,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此等景象,气候雄浑,意境凄凉。使人顿生沉沦腐化之感,游子何之之意。似有壮士啸响于耳侧。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怀蓄势?是写依依不舍的离情还是写朴拙的友情?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谅解入微而又武断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由于是知音,说话才坦直豪迈,不必蕴藉委婉;又因其沉沦腐化,才化希望为抚慰,并在抚慰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诗歌措辞朴实无华,却如一轮灿阳喷薄而出,情绪炽热,让人荡气回肠。恰如诗家所谓“为壮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心腹,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赏析: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二句中“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又为迷蒙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颈联奇峰突起铸就千古名句:“只要四海之内有心腹心领神会,就算远在天涯,相隔千山万水,但情绪互换也犹如隔壁一样平常。”诗句意境开阔,腔调豁达,一洗悲酸之态。尾联以抚慰作结。歧路,岔路也,古人送别常在岔路口处罚手,每每把临别称为临歧。无为,不要的意思。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小儿女那样情意绵绵。墨客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革,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去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纵然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彷佛隔壁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这类诗歌还包含以下情绪:
A、前路珍惜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样平常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以是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端人”的想象中包含了墨客的朋侪前路珍惜的殷勤祝愿。
B、出息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墨客对朋侪艰险出息的担忧。
C、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每每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末了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路子,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孤介傲岸的倔强性情,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D、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墨客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不雅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朋侪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感情只是轻轻带过,墨客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任务。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朋侪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E、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朋侪别》与一样平常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出路的离别。朋侪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梗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