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有一位高人,连名姓都没有留下,却留下了一首绝妙好词。
这首词妙就妙在,居然虏获了两位最重量级粉丝。
一位便是风骚绰约的柳永大词人;还有一位更厉害,是宋徽宗。
是什么人这么厉害?不知道!
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这一首无名氏的《眉峰碧》。

《眉峰碧》

作者: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
纤手还重执。
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一首无名氏之作柳永抄墙上反复琢磨写成流传千年的雨霖铃

薄暮投村落驿。
风雨愁通夕。
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相传柳永酷爱此词,抄之于壁上,反复琢磨,顿生灵感,写出流传千古的《雨霖铃》。
又传宋徽宗有一次看到了墙上的题词,补上一句:“此词甚佳,不知何人作,奏来!
”于是派人四处探求作者,但终未找到。
(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二)

那么能够得到大词人柳永的讴歌,能都得到宋徽宗切实其实定,这首词究竟好在哪里呢?柳永又是为何能够从此词中悟的灵感,创作《雨霖铃》的呢?

实在,这首词的很多意象,柳永都在《雨霖铃》中加以了化用。
比如“纤手还重执”,柳永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又如“忍便使、鸳鸯只”,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这种不忍心离去,是《眉峰碧》的核心词眼,该当便是催发柳永灵感的关键所在。

《眉峰碧》一词,确实写的真切可感。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一个“破”,显示出悲愁难舍;一个“重”,解释离去之困难。
还重执,解释难舍难分,一次又一次抓着她的手,不忍心拜别。
然而与柳永的直白不同,词人在此没有写泪眼,没有写凝噎。
无名氏在此的留白,可谓更加高妙,让人陷入长久的思绪和遐想。

“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看了一整天了,还是相看未足,为何?不舍得!
谁又忍心鸳鸯天各一方,形单影只呢?“鸳鸯只”可谓用极简笔触,描述了极浓厚之真情,乃妙笔,神笔也。

词的下片,写旅人终极还是离开了自己的爱人。
“薄暮投村落驿。
风雨愁通夕”,解释旅途艰辛。
然而更令民气酸的,何止是劳累和苦辛?最恼人处,是那窗外的芭蕉。
此时,芭蕉叶滴滴落下的雨珠,不正如离民气头滴滴掉落的相思之泪吗?这个比喻用得极好,所谓“一点一滴”到天明,大抵也是如此悲惨意境!

此种苦涩之情,读懂已是多情。
看来不但柳永多情,宋徽宗也是个多情人呢!
这首《眉峰碧》大家喜好吗?欢迎谈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