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词,没有不读李清照的,中国第一女词人李清照的生平和电视剧《清平乐》中的徽柔极其相似。李清照是京东路提刑李恪非的女儿,出生书喷鼻香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诲,四书五经没有不通的。
18岁时,嫁与赵明诚为妻,夫妻于人志趣相投,只管赵、李两家都不是富余人家,但李清照与赵明诚二人险些每个月都要到当铺中质押衣物,换几百钱,然后到大相国寺去搜一些碑文拓片,同时再买一些新鲜水果回家,晚上边吃水果,边把玩拓片。
前期的李清照日子过得清闲得意,每天都是吃吃喝喝,看书写词这样的神仙日子,以是读李清照早期的词,都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这样轻快的诗词。
而经历了南迁、丧夫、再嫁风波后的李清照,再也写不出这样欢畅的词,全然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喷鼻香消酒未消”这样的愁苦句子。
李清照生平写了成百上千首诗词,若要找一首来形容她的生平,那非《清平乐.年年雪里》莫属。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美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丢脸梅花。
李清照的这首《清平乐》,秉承了宋人一向的作风,有着超俗的希望。
在宋代描写梅花的诗词当中,我以为它是最干净的一首,干净的六根清净,这种干净来源于音节,短短的一首词里,涌现了三次梅花,使得音节大略,大略的音节最随意马虎产生节奏,轻轻地读一遍,我们彷佛只记住了梅花这两个音节。
在中国人生活的这片地皮上,有许多花草树木,哲人对他们授予诗意的形象,比如大家都认可的,梅、兰、竹、菊四君子。
魏晋期间文人推崇竹子”不可一日无此君“,再后来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菊花推到文人面前,而李清照却对梅花成瘾。宋代期间,富朱紫家的庭院中每每都要栽种梅花。
梅花成了宋代文人们的审美工具,诗词中梅花涌现的频率也是高居首位,乃至还有专门的绘画作品。
李清照的这首清平乐中,梅花二字反复涌现,既表明了她对梅花的喜好,也有她对人生的感叹。
这首词的上片开头“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回顾了年轻时与赵明诚赏梅的生活情景,那时是多么的快乐,幸福,一个“醉”字,表明当时的状态,不仅酒醉,还有心醉。
挼尽梅花无美意,赢得满衣清泪,写出了丧偶之后的独自生活,花还是那花,只是人已不是那人了,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呢?“挼尽”二字,指把梅花揉碎,心情很不好,眼泪把衣襟都湿透了。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比较,一喜一悲,两段人生。
下片:“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阔别故土,流落天涯,半生年华已逝,两鬓都开始斑白了,一些悲观的感情传染了词的写作,三四句又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口吻说出:晚来的风把梅花吹落了,来日诰日早上起来就看不到盛开的梅花了。
这首词表面写梅,实际上是写李清照自己,一首词中包含了从前的轻快,中年的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晚年流落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
李清照以自然景象比政治形势,末了一句”风势“中彷佛在暗喻当时极不利的民族斗争形势,梅花本是美好事物,但”丢脸梅花“,则指国家的遭难,可能有经受不住之势。李清照将自身之苦与国家命运糅合在一起,使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首词短短46字写尽生平,句句精美,读完一声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