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国栋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如此千古佳句,它的出身却大有一番来历。
历史上是把这首诗的作者列为晏殊,但事实上作者晏殊只作了诗的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后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一个芝麻小官都江尉(晏殊时任枢密使)王琪所作,晏殊厚着老脸给王琪讨要后句,并对此事作了详细的记载。

晏殊是北宗真宗年间有名遐迩的神童,其七岁就能作诗,还是个少年就天下有名。
宋真宗亲自召晏殊到宫中考察,小神童不但不害怕,还超水平发挥,宋真宗大喜,授秘书省正字,正八品官员,时年十四岁耳。

晏殊为官调皮,旁边逢源,三十岁出头就当了枢密使(国防部长),跨入宰执之列。

王琪因似曾懂得燕归来这句诗从此平步青云跻身朝廷要员之列

别看晏殊是武官中的老大,实在实在在是一介诗人,喜好风花雪月,游山玩水。
有一天,晏殊酒后诗兴大发,随即作了《涴溪沙》这首诗。
但是其灵感至:“无可无奈何花落去”时戛然而止,怎么也作不出后句。
这墨客呐,最恼恨的事情莫过于此了,一首好诗作了一半,没了下文。
晏殊为此每天失落魂落魄的,把这首诗挂在嘴边,希望某一刻灵光一现,就把后句作出来,但是一贯不能得偿所愿,真是人生一大憾事。

有一年,枢密使大人因公出差杭州。
在途经扬州时,借机游览大明寺。
北宋时的读书人喜好在名胜古迹之地提字作诗,晏殊正是冲着这些来的。
晏殊坐在凉亭里,让随从高唱朗读那些题在寺院墙壁上的寺句。
可能是墨客水平太差,随从持续读了好几首诗都未能引起晏殊的兴致,直到读到一首诗时,晏殊才面前一亮,忙问墨客的名字。
原来这是都江尉王琪所作的一首无题诗:“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名。
仪凤终陈迹,鸣蛙只沸声,悲惨不可问,落日下芜城”。

晏殊约请王琪共进晚餐,王琪乃一芝麻小官,枢密使大人赏脸约请,岂有不从之理。
酒过三巡,两人放开了身份的差异,开始评论辩论起诗词风月。
晏殊有感于当年《涴溪沙》无法完成的憾事,将无法作出后句的事情向王琪吐露,没有想到王琪不假思虑就作出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后句,晏殊一听,珠联璧合,切实其实便是绝配。

晏殊大喜过望,厚着老脸向王琪讨要此句。
王琪因利乘便,将此后句送予晏殊。
于是晏殊终于把《涴溪沙》完成,全诗为:“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景象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喷鼻香径独徘徊”。

王琪帮了晏殊的大忙,不久后晏殊就把王琪调到了京城,在自己身边作一名从官。
王琪从此青云直上,跻身朝廷要员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