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历史悠久,曾为“巴子别都”,自古就有“壮涪关之左卫,控临江之上游”的美誉。
名山景区蜚声中外,“丰都鬼城”誉满天下,苏洵、苏轼、苏辙、王元翰、郎承诜……历代骚人绅士、羽流迁客纷至沓来,他们或来年览胜抒怀,或吟诗作赋,留下了层层足迹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可是你知道吗?丰都“幽冥鬼都”原来是道家洞天福地,名山另有其名。
那么,千年丰都经历了若何的历史变迁?历代墨客笔下的丰都有着若何风采?8月,前往当地,追寻历代名流雅士的足迹,试图从他们写下的传世佳句中,揭开丰都这座千年古城隐蔽的文化密码。

名山得名于东坡诗句

8月10日,丰都名山风景区大门口,游客密密麻麻排起了长龙。
沿石梯而上,道路两旁郁郁葱葱,楼台亭阁依山而立。
登临名山最高点,万里长江浩浩汤汤,奔流而过,对面群山起伏,层峦叠翠。

探寻古诗中的丰都平都世界古名山 自信山中岁月闲

“丰都名山原来叫平都山。
”丰都县民俗学者郑瑞舜说。
据《丰都县志》记载,平都山“治东北一里。
石径萦纡,林木幽秀,梵宇层出。
旧志谓平都福地,紫府真仙之居”。

公元198年,玄门创始人张道陵之孙张鲁,在丰都设立玄门“平都治”,道家将其列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
民间传言,汉朝方士阴永生、王方平曾在平都山上修炼羽化。
从此,平都山的仙山之名远扬。

史料记载,极盛期间,平都山上的大型道不雅观寺庙达75座,塑像、殿宇、亭阁和牌坊数以千计。
四方文人墨客对平都山仰慕备至,纷至沓来。

吟咏丰都最早的诗句便与平都山有关。

据当地文史部门不完备统计,历代描写丰都的古诗有近100首。
民间传言,最早描写丰都的古诗是唐朝青城羽士所写的《平都山》:

万仞峰峦插太清,

麻姑曾此会方平。

一从宴罢乘云去,

玉殿珠楼空月明。

青城羽士的平生已无从考证,但他这句“万仞峰峦插太清”将平都山的险、秀、奇描述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作为仙山福地的平都山一贯备受历代墨客青睐。
这个中,便有苏轼父子。

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北宋文豪苏轼偕父苏洵、弟苏辙从家乡去汴京,路经丰都,登游平都山,斗志昂扬,写下《题平都山》二首:

(一)

足蹑平都古洞天,

此身不觉到云间。

抬眸四顾乾坤阔,

日月星辰任我攀。

(二)

平都天下古名山,

自傲山中岁月闲。

午梦任随鸠唤觉,

早朝又听鹿催班。

苏轼在诗中描述出平都山阵势高旷,与天为邻,抒发了自己登临平都山山顶时,赏心悦目的感想熏染,将平都山称为“天下古名山”。
“自那往后,人们便将丰都平都山改为‘名山’,沿用至今。
”郑瑞舜说。

进出巴蜀的必经之地曾经群星闪耀

在丰都建县1900多年韶光里,唐代李商隐、杜光庭,宋代苏洵、苏轼、苏辙、范成大等人,均写下与丰都有关的动人诗篇。

和杜牧合称“小李杜”的李商隐在《送丰都李尉》诗中,用一句“万古商於地,凭君泣路岐”抒发了对朋侪依依不舍的心情。

同样游览了平都山的南宋名臣范成大,在《平都不雅观》一诗中,用“峡山逼仄岷江潆,洞宫福地古所铭”的诗句,展现了平都岩穴天福地、险要奇美的景象。

南宋宗匠、素有“小李白”之称的陆游当年奉命到前哨抗金救国,他逆水而上,过丰都时留下《平都山》一诗(另一说是清代张豫章所写),诗中“名山近江步,蜡屐得闲行”一句与苏东坡的“平都天下古名山”遥相呼应,两者算是“英雄所见略同”,同时也表达了陆游对前辈的爱崇之心。

丰都为何吸引了这么多文人墨客?

“除了壮美的山川外,更主要的是其地理位置。
”原丰都县作协副主席张学其称,自古出入四川盆地有两条主要通道,一条是从成都向北,经广元出川翻越大巴山的金牛道;另一条是沿长江而下,穿三峡向东的水路。
与李白感叹“蜀道难”的陆路比较,长江水路相对高效便捷,当时的长江,便如同一条水上高速公路。
丰都,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恰好是进出巴蜀的必经地。

以是,唐宋直至明清,丰都可谓群星闪耀,一大批文人在此反复吟诵,华章绝句题咏不断。

洞天福地为何变成“幽冥鬼都”?

“炼丹福地此嵯峨,下界无如上界何。
若论神仙官府事,韩擒袛愿作阎罗。
荒诞谈鬼笑灵巫,剑树刀山果有无。
莫是世途机太险,反将地狱号平都。
”这首针砭时势的诗是清代墨客贝青乔所写的《酆都县戏题》。

有关这位贝青乔,当地的史料并无过多记载,“只知道他是一位晚清墨客,诗词风格冷隽、辛辣。
”丰都县文史专家甘希凡称,“该诗讽刺了众人在丰都平都山‘装神弄鬼’的做法,这解释在清代,丰都‘鬼城’的说法已经盛行。

可早在汉朝,平都山是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
为什么历经千年,平都山却变成了“幽冥鬼都”?

“民间传言,汉朝方士阴永生、王方平曾在平都山上修炼羽化,人们将两人的姓氏‘阴、王’连读为‘阴王’,久而久之,便误为‘阴间之王’,故将丰都作为鬼都。
”丰都当地人这样说。

然而,“丰都鬼城”真是人们的一个口误吗?

清道光重臣陶澍,在《酆都望阴王山》一诗中提出不同见地:

官府真人事渺茫,

传讹谁与问阴王。

扁舟此日山前过,

惟见疏林挂夕阳。

一句“传讹谁与问阴王”,解释“丰都鬼城”的来历另有缘故原由。

“事实上,‘丰都鬼城’文化因此平都山为载体,环绕着民间崇奉的建构与传承而展开的民俗文化。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陈世松说,历史上丰都县曾多次更名,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丰都被称为“平都县”。
隋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其从临江县(今忠县)分出单独置县,人们取平都山下豐民州的“豐”字与平都山的“都”字,将“平都县”更名为“豐都县”。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下诏将“豐都县”改为“酆都县”。
1958年,“酆都县”更名为“丰都县”至今。

“明朝改名是主要迁移转变。
”陈世松称,首先,长江三峡地区的巫鬼崇奉和阴、王两人修道羽化的传说,为丰都鬼城崇奉体系铺砌了基石。
第二,“罗鄷山”“北罗酆”“北酆”“酆都”均是玄门传说中地狱、冥府的称呼,当时人们可能下意识地将“豐都”理解为“酆都”。
第三,朱元璋出于教养民心、巩固政权的须要,将“豐都县”改为“酆都县”,助推了“丰都鬼城”民俗文化形成。
再加上,明清期间的文学作品《西游记》《喻世明言》《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把“丰都鬼城”描述得详细生动,“丰都鬼城”便深入民气。

“‘丰都鬼城’文化是一种民间崇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达办法,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发挥了规范道德、维系民气、传承文化的浸染。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西南大学教授周勇说,近年来,丰都县委县政府授予传统文化新的涵义,在鬼城文化中提出了“扬善、劝善、公道、和美”的时期代价。

如今,溜达丰都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当代书法家李半黎师长西席手书的“唯善呈和”组字碑刻,四个字共有一个“口”部,意在倡导众人和蔼向善。

“目前,我们正着力创建名山国家5A级景区。
”丰都县委宣扬部干系卖力人称,“丰都将大力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时期代价,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宣扬、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成果。

本版图片均由崔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