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弯弯,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有一位墨客,人们都言他伟大,或因他忧国忧民,心系家国,或因他感慨平生易近,为无数普通人留下历史的注脚,或就如BBC关于他的记录片中诠释的那样:他是全体民族精神的表现者,更是塑造者。
总之他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墨客”,第一次以记录片的办法,被详细地先容给西方天下。
然而笔者认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在无从选择的时期里,在寂寞悲苦的生命中,他的心间纵然盛满苦涩,却还能在饱经风霜后,让内心里永不凋落的花灿然盛放。
在杜甫流落无定的生命底色上,贫苦,困顿,潦倒,悲哀彷佛一贯是最浓墨的基调。
然而,他晚年栖居在杜甫草堂的岁月,却相比拟较沉着。纵然成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故乡,他仍能守一份清贫,在安定平稳的日子里,把详细而微的小欢畅,以诙谐的笔调挥洒在诗句里。
每逢春日来临,彷佛都是杜甫诗情满腹的时候。他笔下的咏春之作,表达着悲天悯人的墨客对生命和情绪的器重,对自然和万物的深情。
1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名门之后,官宦世家。他恪守着代代相传的“奉儒守宦”的信念,在衣食无忧的同时,一贯追求着“读书破万卷”的文人境界。
他文采飞扬,年夜志壮志,齐心专心希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尚淳”,但科举有小人挡道,官场无伯乐合作,致使他“此意竟冷落”。
在“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的漫长岁月里,他的生活穷苦而酸楚,乃至靠朋侪的帮助和救援勉强度日。
再回顾,他也曾是少年时壮览山河的行者,漫游吴越,放荡齐赵,北上燕梁,把自己的激情和抱负流露在山水之间。
怎估中年失落意,科举落第,入仕无门。晚年竟还遇上“安史之乱”,在颠沛流离里,陷于贼军之手,险些丧命。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华州及关中大旱,灾荒严重,赤地千里,饿殍各处,灾民四处逃荒,流落失落所。
他在《夏日叹》一诗中,极言民生疾苦:“飞鸟苦热去世,池鱼涸其泥。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当天灾人祸齐降,杜甫一边忧虑动荡的场合排场,一边已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失落去了信心。
这年冬,杜甫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
760年春,在好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
他写诗说,“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草堂距城十多里,林木幽深,溪水潺潺,花木葱茏,环境清幽,是一个宜于隐居的利益所。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杜甫还四处探求树苗花草,遍植房前屋后。
流落多年的杜甫像衔枝的燕子,筑了一个巢。一家人停下流浪的步伐,有了停靠的港湾,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只管生活上仍不乏困窘饥饿,乃至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茅草建造的屋顶在次年八月就被一场剧烈的狂风雨打击。
但对付终其生平,都在探求一个稳定寓所的人来说,对付遍历凄风苦雨的人说,风雨来袭又算得了什么。因此,我们看到心怀大爱的杜甫年夜声吟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诗中充满世间苦难的记载,由此,我们读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昔盛今衰,读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模糊忧伤,读到“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的悲苦孤独……
然而,杜甫安居在草堂的几年里,这个寂寞悲苦的伟大墨客,让我们看到,他写在春天里的诗,总是怀揣着对生命永一直息的挚爱,总是让一颗心保持着羞辱的律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来了,他歌咏春夜润泽万物的降雨。
“留连戏蝶时时舞,清闲娇莺正好啼。”花开了,他在锦江江畔闲步赏花。
“迟日江山丽,东风花草喷鼻香。”风吹了,他在惠风和畅里不雅观燕子和鸳鸯。
人的生平有许多停靠站,当流落大半生的杜甫驶着命运的小船,来到成都安定下来,他那颗忧闷的心也得到了少焉的伸展,享受到久违的平淡幸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多么活泼而有生命力的风景。黄鹂、白鹭,刚抽出新苗的柳树、上苍,四种明艳的色彩,织成一幅春天的图画。
墨客凭窗远眺,能看到西边山岭上千年的积雪;再向门外一瞥,又见到不远万里从东吴开来的船只停泊在江岸。
生平流落,百转千回,杜甫创造真实的生活原来就在面前。哪怕生活在别处,可触可感知的安宁在悄无声息地抚平贰心中昼夜动荡的荡漾。
只因,千秋雪和万里船,是只有一个开阔心胸和非凡气度的人,才能看得到的别样风景。
3
杜甫心里知道,草堂只是暂时的安居,但作为一个文人,他在浊世中也不忘和家人一起共享恬淡生活中的快乐。
在《进艇》一诗中,他写道: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他身着布衣,深情地牵引着老妻乘上小艇,在浣花溪上鼓棹游赏。
孩子们在清澈的溪中游水嬉戏,浣花溪岸边的蝴蝶缠缠绵绵翩翩双飞,你追我逐;溪水上的荷花如双栖鸳鸯一样平常,并蒂双双。
这次出游,小艇上还放着煮好的喷鼻香茶和榨好的甘蔗浆,他用着简陋的瓷碗,喝着粗茶,也不逊于富朱紫家的鲜衣美食。
这样的温馨场面极富诗情和画意,这是独属于杜甫诗歌中的清欢况味。
从岁月山河中走过来的杜甫,已人到晚年,他悠然地体味着这份人间亲情,爱着这短韶光的明日亲之乐。
杜甫不止能用一支真切的条记载芸芸众生,还能把生活中噜苏、美好、诗意的东西写下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相伴多年的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年幼的孩子敲弯了绣花针做成鱼钩。原来,幸福并没那么迢遥,它就藏在平凡的生活里。
当杜甫停下来,他禁不住惊叹,躲开追逐和奔波,回归朴实的生活是那般美好。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想想他都这把年纪了,一年迈似一年,还能有多少回合来享受春光?且忘却烦恼,莫想身外之世事,把余生交给面前的这杯酒吧。
这样的杜甫多么可亲可敬!
4
草堂靠近江边,春潮涌起,绿水绕宅,鸥鸟亲人,盘旋而下,结队飞来。绿水白鸥,妖冶如画。
这样妖冶如画的栖居之地其实令人艳羡。这天,草堂要有客人来访了。
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杜甫不由得大喜过望。
杜甫为欢迎客人,把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打扫干净。一向紧闭的草门,本日第一次为朋侪崔明府打开。
奈何因居住在偏僻之地,距街市较远,盘中没好菜肴,宴席不丰硕。家贫清寒,未酿新酒,只能拿味薄的隔年陈酒来招待客人。
他问客人如肯与邻家老翁举杯一起对饮,那就隔着竹篱将他唤来。
为纪念春日里这次待客,杜甫特作《客至》以记之: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未曾缘客扫,蓬荜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所谓家常的气息,至真至情的味道,不过如此。
在漫长的流落岁月里,这个内心千疮百孔的墨客,还能葆有心底最羞辱的热爱,去书写温情而富有活气的春天,去记述平凡日子里的烟火人生。
这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敦促?笔者很赞许有作者的见地:杜甫若只是诗好、人生经历苦,不敷以为伟大墨客。造诣文学的,始终是一颗诚挚的心。
就像这首诗里激情亲切好客的杜甫,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心怀歉疚却足够诚挚。
5
杜甫入蜀其间,曾因战乱移居梓州(今三台)、阆州(今阆中)近两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五十三岁的杜甫挈妇将雏,重返成都,回到草堂。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
然而,垂暮之年的幕僚生涯,杜甫并没有坚持多久,他嗟叹: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冷落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他是想起音书断绝的亲人,关山阻隔的故乡了吗,还是做幕僚不舒心?
765年春天,这是杜甫在成都度过的末了一个春天,五年多相对安稳的蜀中岁月就此闭幕。
此时,间隔严武暴病身亡已有数月,杜甫对成都再也没有牵念。为了生存,他只能离开,重新踏上流落的旅程。
他怎能想到,1200多年后,荒郊野岭里他居住的几间茅屋,能游人如织,无数后人不远千里来敬仰和思念他。
他又怎能想到,异域的西蜀,西蜀的春天,春天的草堂,能在余生的岁月中,成为贰心头的深情眷恋。
人生漫漫,未来又在何方?在流落的路上,还是在流落的远方,杜甫不知,他唯一确信的是,他永久怀着对生命最朴实的热爱,他的心里永久藏着草堂的春天。
-作者-
弯弯,愿用厚重作纸,清淡作笔,书写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