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豪苏轼写的宋诗《题西林壁》,通过对庐山的描写,让我们形象地理解当局者迷,察看犹豫者清的道理。
南宋墨客陆游在《游山西村落》中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让我们懂得人此时虽然处于困境中,但光明与希望总会在不经意间到来。
而我们本日要谈的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经典之作《不雅观书有感二首》。
在南宋庆元元年,也便是公元1195年,发生了震荡朝野的庆元党禁。次年,朱熹为了躲避这场灾害,来到福建新城,在此期间写下了《不雅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中的方塘,指的是在福建尤溪城南郑安道的住所。郑安道,是朱熹父亲的朋友,曾拜金紫光禄大夫。而“鉴”在古代则指的是镜子。
诗中开篇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而澄明的画面,半亩大的方形池塘中,水面沉着得像镜子一样清澈而明净,天上的光和云的影子在水面上交相照映。随着一阵微风吹来,水中泛起一丝丝荡漾,水中的画面也随之随着颠簸起来。
接下来墨客开始发问:池塘中的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呢?是由于源头源源不断地运送活水来保持水的清澈。
这一句可以说是经典名句,也是诗中的点睛之笔,它见告了我们一个既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而且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在学习中,我们须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完善自己;
在事情中,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是须要不断接管新鲜事物和创新思维。
实际上,这个道理适用于一个团队乃至一个国家。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白搭推移力,此日中流清闲行。
诗中首句点明了昨天夜里河水溘然上涨,河水的上涨是由于东风化物,气温升高,冰雪溶解,这一自然征象也让人们感想熏染到一种力量与活气。
正是由于河水的上涨,弘大的战船才能在水上,如同一根一毛一样轻飘。假如在以往,即便人们花费很多力气也是徒劳,巨大的战船根本是无法移动的,而本日却能在水中自由地移动。
实际上,这首诗见告我一个道理,那便是机遇的主要性。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临江仙·柳絮》中写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以看出,一旦机遇成熟,人们便可以借助其他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
人虽然微小,但是如果充分发挥并恰当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成分,便可以取得斐然的造诣。《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巧借东风便最能解释这个问题。
读宋诗,感悟到宋诗之美,更能领悟个中的玄妙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