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王弗和苏轼是真正的心灵契合,那么王润之则更多承担的是贤妻良母的角色。
而她的这种默默付出,同样也收成了回报。
在公元1074年,也便是苏轼37岁的时候,由于要阔别爱妻,苏轼写下一首宋词表达对付妻子的思念。

且看: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宛如彷佛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这首宋词的题目是《少年游·润州作》,写于苏轼因官差阔别杭州(苏轼时任杭州通判)来到润州之时。
在这首词中,苏轼表达出了对付妻子的思念和一往情深。
虽然全词假借妻子思念自己表达情绪,但是也写出了苏轼对付王润之的眷恋。

开篇写两个人去年的离去场景,“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由于官差苏轼常年在外,对故人的思念也就更加显得热烈。
以是一年前的离去场景历历在目。
去年春天的时候两人性别,当时“飞雪似杨花”。

37岁苏轼写给妻子的情诗宋词满是对妻子一往情深的眷恋

转眼间一年过去,“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今年到了春末的时候,依然是“杨花似雪”,但是事情还没有处理完,以至于“犹不见还家”,思念家乡和亲人,但是公务缠身究竟没有办法回家。

苏轼用上片写自己和妻子的分别以及思念,下片则更是委婉的表达出对付妻子的思念。
即便对方是结正室的填房,但究竟陪伴自己多年,是一个合格的贤妻良母啊!
思念之情无处排解,只好对酒当歌以便消愁。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佳人不在,我的爱情也不在,只好对酒“邀明月”。
殊不知,春寒料峭的风露透过窗纱带来阵阵凉意,更让苏轼眷恋起妻子的温顺。

而此情此景,更让苏轼挥洒想象,充满意境之美。
“宛如彷佛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这统统的场景,你看那月光透过窗纱照耀过来,分明是怜惜那双宿双栖的燕子啊,以是才会把这妖冶的月光照耀在燕巢上,多了几分柔情,多了几分爱恋。

杜甫曾写给妻子一首《月夜》,也是表达其对付妻子儿女思念之情的,个中有“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唐诗名句,堪称是杜甫最多情的诗歌。
苏轼的这首词用于表达对付妻子的思念和倾慕,与杜甫的唐诗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王润之伴随苏轼经历了人生漫长的岁月,无论是乌台诗案,还是被贬南方,苏轼的身边总有这个贤妻良母的陪伴。
结正室王弗的去世让苏轼消沉了一段韶光,但是王润之的补充让他的生活重新有了转机。

苏轼的这首词,可以说是对付王润之这么多年付出默默最好的回报。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