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绘像

晏殊的词作在他的那个时期就很盛行,由于众所周知的缘故原由,词在北宋时以歌曲的形式吟唱的。
他的词作上承五代花间派词人韦庄、冯延巳清新婉丽的余韵,下启晏几道、秦不雅观等婉约派蕴藉淡雅的先风,可以说,晏殊是北宋词坛上具有承先启后浸染的词人。

晏殊著有词集《珠玉词》,词风风骚蕴藉,对宋代初期的词风产生主要影响。
他的词以抒写闲情文雅著称,作品沿袭了晚唐、五代词柔靡哀婉的遗风,多抒写酒足饭饱之后的娱宾谴兴和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之主题。

北宋士大夫生活场景图

浣溪沙北宋词人晏殊描写的是什么场景表达了若何的情感

南宋词学评论家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晏殊的词:“晏元献公是非句,风骚蕴籍,一时莫及。
而温润秀洁,亦其无比。
”王灼对晏殊的评价还是相当中肯的。

晏殊的代表作品的《浣溪沙》,是最能够反响出晏殊词作的风格特色的,原词如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景象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喷鼻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词意图

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
由于晏殊少年得志,生于承平之时,官至宰相,日常的事情之外,晏殊的业余生活也是很惬意的,他是若何丁宁自己的业余生活的呢?

晏殊喜宴来宾,据南渡词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晏元献虽从前富贵,而奉养极简。
惟喜来宾,未尝一日不宴饮,盘馔皆不预办,客至旋营之

这段记载就说得非常明确了,晏殊在空隙之余喜好与朋友饮宴,宴席中常有歌女助兴,主客赋诗填词,开怀尽饮,畅快淋漓。

晏殊事情之余过着“喜来宾,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举办宴会,歌舞助兴,以诗酒消遣。
这样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也就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

而这首《浣溪沙》所抒发的也正是伤春的“闲愁”情绪,词作紧张描写的是词人饮酒不雅观景的优雅闲适生活和对春光易逝的惆怅,实在说白了便是一种伤春之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词意图

宋代词人惜春、伤春,进而至于怨春、恨春,这种对时令的情绪体验折射出宋代士人对人生有一种更加复苏的认识和思考。

婉约之风是词自觉生以来的主线,伤春悲秋、男女离情成为词的主要内容。
但宋词中更多涌现的是伤春、惜春。
宋代士人伤春,实在是对美好事物随意马虎失落去的惆怅。

在春天的所有景物中,“花” 这一自然意象常常意味着生命、青春,代表的便是春天,惜花便是惜春。

而花朵凋零、落红则又代表着美好事物的一去不返和消散,而造成花谢花落的便是风,便是雨,这就造成文人对风雨的恐怖,对花的感伤,也是对春的感伤。

“无可奈何花落去”·词意图

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中,他们的仕途并不像晏殊这样一帆风顺,由于仕途沉浮而贬谪他乡的霸占很大一部分,如苏轼、秦不雅观等人,以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就很随意马虎激发起他们的感伤感情,他们每每会将这种感情诉诸于笔端,借伤春来自我排解与抚慰,这是极其正常的情绪表示,借伤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也是人之常情。

如秦不雅观在遭谪贬到岭南时,他写下了《减字木兰花》个中就有“黛娥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的词句,秦不雅观将自身的境遇与伤春的情绪结合起来,借伤春表达了此时此刻自己的内心天下。

“无可奈何花落去”词意图

晏殊的仕途平顺,没有经历过贬谪,以是晏殊的这首《浣溪沙》,抒发的只是词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富贵难久的“闲愁”,表现了作者生活的优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虚。

词作在一开始就描述了一幅闲适典雅的生活画面:晚春时节,花园中的景致是那么的美好,精细的楼台亭榭,统统都支配的相称文雅,由此也能看出词人空隙之余的生活是很从容清闲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意图

但是细读词句就会创造,字里行间彷佛又模糊地透出词民气坎的一丝伤感。
同样的场景,去年的本日是多么的欢快和热闹,可是岁月匆匆流逝,如今却要独自一人来感怀曾经美好的光阴。
词人举头看着俏丽的夕阳,他不禁发出感慨:来日诰日还会再来,而匆匆流走的美好光阴却是一去不复返了。

晏殊对夕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适可而止地透露出内心的伤感,使他的主不雅观情绪同夕阳这一自然征象相互领悟,交织在一起。

这首《浣溪沙》词,上片紧张写持酒听新词,意兴阑珊,但是词人溘然记起去年也是这样,昔日欢愉的情景再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样的阑珊意境。
于是词人感到光阴的流逝不可追回,虽有此时的生活依旧,但还是美中不敷,因而不免令人感到嗟叹。

词作开篇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化用了唐代墨客白居易《长安道》中的“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两句,“一曲新词酒一杯”表达的正是晏殊以诗酒消遣,自娱自乐的一个生活片段。
与其说是一个生活片段,还不如说是词人对伤感的自我排解。

晏殊《浣溪沙》·词意图

接下来,词人写道“去年景象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这还是对所处场景的描写,统统景物依旧,同样的时令、同样的地点,但过去的统统,都像这落山的夕阳,一去不复返。

词人所要表达的正是:人已经不再是去年的人了,纵然周围的景物依旧,但人却在变,谁都不可能还是去年时候的那个人了。
也正由于如此,一种惜春之情油然而生,词作上片就在这样的轻描淡写中将伤春、惜春的氛围营造好了。

下片紧张是在写春天即将过去,百花争艳的场景即将消散,随之而来的是百花凋零、各处落红的场景。
词人为什么对百花凋零这样明暗呢?实在道理很大略,在晏殊的眼中,百花代表的春天,代表的是春日里美好的事物,可是随着春天脚步的走远,美好的事物也即将消散。

这是很正常的时令交替循环,是时令的更替带来的自然变革,可是这又是不可抗拒的,也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去年的燕子去而复返,在春天来临之时,再次飞回到昔日庭院中的旧巢中来。

词人见到它们,有似曾相识的觉得,可是青春的日子却一去不归。
宴席结束,来宾们都陆续离开,词人独清闲园中的小道上徘徊,而心中莫名的闲愁就像荡漾一样,层层泛起。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意图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是这首词的“词眼”,说的普通一点,这两句实在便是全词的精华所在,这首词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二句而著名,成为蜚声词坛的佳作。

这两句所要表达的意思便是:暮春时节,繁花即将落尽,是时令更替、光阴流逝的自然征象,词人虽然触景心伤,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燕子秋去春归,有飞回到往年的筑巢的人家。

通不雅观这首词的全体构造,它构思风雅,选景范例,词人敏锐地捕捉到自己那一霎光阴有时为外物所触发的真实情绪。
整首词处处是在写景和表现个人的活动,但处处又是在抒怀,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景为情设,词为情作”,因此这首词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代价。

“小园喷鼻香径独徘徊”词意图

晏殊的这首词所表现的感情,大略地说一种“伤春”、“惜春”的感情,而它的精妙之处正是在于:词作风雅地描述出词人对时令更替、光阴流逝的奇妙变革。

全词只是写的一种平缓的事物变革,并不是那种风雨袭来的溘然变革,词作的成功之处在于:词人敏锐地捉住了为一样平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并将自然景物的变革上升到人生的奇妙变革上来,是非常富有哲理的。

正是在这不知不觉的奇妙变革中,韶光一天一天地流逝,词人能够敏感地捕捉到这种韶光上的奇妙变革,将他捕捉到的变革诉诸于笔端,以幽美的笔墨和旋律把这种变革风雅地展现了出来。

这首词显示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光阴流逝的伤感,更把词对人生所表达的感叹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给词作自始至终蒙上了一种朦胧的伤感。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个对偶句奥妙工致、浑然天成,词人用“无可”和“似曾”这两组虚字构成的对仗,音韵谐美,将词作的文学性和音乐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格调和雅,唱起来朗朗上口,因而也被人们广泛传诵。

晏殊《浣溪沙》·词意图

小结

词作借伤春表达出词人对生命的留恋与器重,同时也显示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优雅俏丽的文笔。
词人创造了一个情致缠绵而又凄婉俏丽的意境,情文并茂,音律谐婉,给人以美的享受。

晏殊的《浣溪沙》抒写着品味人生的惆怅,并把它升华到更高的器重生命和人生的思考的艺术层次上来,使人们的生活富于一种诗意的美。

晏殊的《浣溪沙》以抒发“闲愁”起调,也以“闲愁”二字为主题。
但词中彷佛于无意间描写了一种极其常见的自然变革,并将这种变革授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考人生。

晏殊的这篇词作,如果只从笔墨看的话,只是词人伤春情绪的倾诉,但是走进词作,就会创造:词人是将自然景物的变革上升到人生的奇妙变革上来。
这才是词作深层次的含义,是词人对人生的思考,这是词中的哲理表示。